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李光耀:"它,难以崛起",他的眼光真就那么准?

山中微尘 · 昨天 21:47
引子:李光耀的一句话,让印度的崛起之路成了全球热议的谜题。

这位带领新加坡从渔村变强国的 政 治 家,为何敢断言"没有人能改变印度"?
印度坐拥14亿人口、活跃的 民 主 制度,近年经济也在增长,难道真的难成世界强国?
这背后的答案,藏着对一个文明古国最深层的剖析。
1.png

一、李光耀的判断:不是偏见,是基于60年观察的结论

1923年,李光耀出生在新加坡一个华裔家庭。
彼时的东南亚,还处在殖民时代的尾声。
谁也想不到,这个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改变新加坡命运的关键人物。
1959年,36岁的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邦 总 理 ,面对的是一个资源匮乏、种族复杂、毫无工业基础的小城。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李光耀用近乎"铁血"的治理风格,硬生生将新加坡推向了发达国家行列。
他推行的"精英 治 国 "理念、严格的法律体系、对腐 败的零容忍态度,让这个面积仅734平方公里的国家,人均GDP跃居全球前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正是这样的成就,让他对国家发展的规律有了远超常人的洞察力。
而他对印度的观察,始于上世纪60年代。
从1966年第一次访问印度开始,李光耀在近60年里多次踏上这片土地。
2.png



他会和印度 总 理 长谈,也会走进孟买的贫民窟,和街头小贩聊天;他研究印度的宪法条文,也观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着这样一个细节:1985年,他在德里看到一条马路修了5年还没通,工人每天只工作3小时,问起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要给神牛让路"。


这种零散的观察,渐渐汇聚成他对印度的整体判断。
他在一次私人谈话中说:"印度的问题,不是政策不好,而是根本执行不下去。
你在德里制定的计划,到了孟买可能就变了样,到了加尔各答更是完全走样。
"这种判断,不是对印度的轻视,而是基于一个务实 政 治 家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考量。
李光耀关注印度,还有更深层的地缘逻辑。
作为东南亚的小国,新加坡的安全依赖于区域平衡。
他清楚,印度的崛起会深刻影响亚洲格局。
但他看到的印度,始终在"潜力"和"现实"之间徘徊:独立时喊出"做亚洲的美国",却在70多年里始终没能摆脱贫困、低效的标签。


二、印度的困境: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发展枷锁"



印度的难题,得从1947年独立那天说起。
当尼赫鲁在德里红堡宣布"印度获得了自由"时,这个国家继承的不仅是广袤的土地,还有英国殖民留下的"烂摊子"。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来不是为了建设,而是为了掠夺。
为了方便管理,殖民者刻意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在宗 教 上,强化印度 教 和 伊 斯 兰 教 的对立;在地域上,将语言、文化不同的地区强行捆绑;在社会结构上,保留甚至固化了 种 姓 制度——因为低 种 姓 群体更容易被控制。
3.png



这种统治逻辑,导致印度独立时,全国有1600多种语言,2000多个民族,宗 教 信仰更是错综复杂。
独立后的印度,试图用 民 主 制度解决这些问题。
1950年宪法规定,印度是" 主 权、社 会 主 义、世 俗、 民 主 共 和 国",赋予所有公民 平 等 权利。
但现实远比条文骨感。
在北方邦的农村,低 种 姓 村民至今不敢和高 种 姓 人共用一口井;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一个" 贱 民 "家庭的孩子,即便成绩优异,也可能被老师刻意忽视。
法律废除了 种 姓 制度,但它早已刻进了印度社会的毛细血管。
这种社会结构直接影响了国家治理。
印度实行联邦制,28个邦各有立法权,中央政府的政策到了地方,常常被"本土化"得面目全非。
比如莫迪政府推动的"Good sand Services Tax"(商品和服务税),本想统一全国税制,却被各邦以"损害地方利益"为由抵制了8年才通过,而且实施时仍有10多个邦附加了特殊条款。
政 治 制度的低效更是雪上加霜。
印度实行多 党 制,截至2023年,全国注册政 党 超过2500个。
在议会里,一个法案的通过往往需要十几个政 党 的妥协。
2011年,印度计划修建一条连接德里和孟买的高铁,这本该是拉动经济的大工程,却因为各 党 派在土地征收、资金分配上的争执,直到2020年才破土动工,进度还不到30%。
经济层面的问题同样突出。
印度至今有6亿人生活在农村,农业产值却只占GDP的15%左右。
更关键的是,农业生产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2022年,印度遭遇干旱,小麦产量骤降10%,直接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
工业方面,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长期在15%上下徘徊,远低于中国的27%。
虽然软件业发达,班加罗尔被称为"亚洲硅谷",但这些高薪岗位只吸纳了不到2%的劳动力,剩下的大量人口仍在贫困线上挣扎。
基础设施的滞后更是肉眼可见。
孟买作为印度最发达的城市,高峰时段一条10公里的路能堵3小时;德里的电力供应每天至少中断2次;全国只有不到一半的村庄通了硬化路。
2023年,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印度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4%,是中国的1.5倍——这意味着印度制造的产品,刚出厂就比别人贵了一截。
4.png

三、被忽视的"印度韧性":混乱中藏着的生存智慧



谈到印度的问题,人们总习惯聚焦于"低效""分裂""落后",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国家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竟然维持了70多年的统一和稳定。
这背后,藏着一种被低估的"韧性",或许正是李光耀判断中没说透的另一面。
这种韧性,首先来自多元社会的"妥协基因"。
印度有10亿印度 教 徒、2亿穆斯林、2000万基督徒,还有锡克 教 、佛 教 等多个 教 派。
历史上,宗 教 冲突确实存在,但大规模的 教 派战争却很少见。
究其原因,是印度社会在长期相处中形成了一种"各让一步"的默契。
比如在北方邦,印度 教 的寺庙和 伊 斯 兰 教 的清真寺常常相邻而建,双方会约定"各自的节日互不干扰";在饮食上,印度 教 徒不吃牛肉,穆斯林不吃猪肉,市场里自然会分开售卖,很少因此起冲突。
民 主 制度虽然低效,却成了这种妥协的"安全阀"。
在印度,地方议会里常常吵得不可开交,但很少有人会因此诉诸暴力。
2022年,卡纳塔克邦议会就"是否禁止头巾"争论了3个月,最终通过"部分场所允许"的折中方案——这种结果或许不完美,却避免了矛盾激化。
相比一些国家因政策强硬引发的动荡,印度的"慢决策"反而换来了社会的基本稳定。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非正式经济"活力。
在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住着100多万人,却藏着5000多家小型工厂,从服装加工到塑料回收,年产值超过10亿美元。
这些作坊没有营业执照,不缴税,却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
印度央行的数据显示,这种"非正式经济"占全国GDP的40%以上,成了应对失业压力的"缓冲垫"。
5.png



人口结构的优势也在慢慢显现。
印度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过65%,而且平均年龄只有28岁,比中国年轻10岁,比美国年轻15岁。
虽然目前印度的文盲率还有21%,但近10年,受过高等 教 育的年轻人数量增长了70%。
在硅谷,印度裔CEO掌管着谷歌、微软等巨头,这背后,是印度 教 育体系培养出的"应试型精英"——他们或许缺乏创新力,却能快速适应全球产业链的需求。
全球格局的变化也给了印度机会。
随着中美竞争加剧,欧美企业开始将供应链从中国分散到其他国家,印度成了热门选择。
2023年,苹果公司将10%的iPhone产能转移到印度;特斯拉也宣布在古吉拉特邦建厂。
这些投资虽然还没改变印度工业的整体面貌,却让印度看到了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可能。
6.png

四、印度能崛起吗?答案藏在"改变"与"坚守"的平衡里



李光耀的判断,并非否定印度的潜力,而是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印度面临的问题,不是靠几年政策就能解决的,它们深植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中。
种 姓 制度的影响或许会慢慢减弱,但要让低 种 姓 群体真正获得 平 等 机会,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语言和民族的多样性,让统一市场难以形成,这需要中央和地方在权力分配上找到新的平衡点; 政 治 制度的低效,不是换个政 党 就能解决的,它涉及到对 民 主 本质的重新理解——是追求绝对 平 等 ,还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妥协。
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没有机会。
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在完美的条件下崛起的。
英国崛起时,圈地运动让无数农民破产;美国成为强国的过程中,奴隶制曾长期存在。
印度的特殊性,或许恰恰是它的优势——多元社会培养出的包容力, 民 主 制度积累的社会共识,年轻人口蕴含的活力,都可能在某个节点爆发能量。
7.png



关键在于,印度能否在"改变"和"坚守"之间找到平衡。
它不需要变成另一个中国或新加坡,毕竟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无法复制。
但它必须解决那些最紧迫的问题:让更多孩子能上学,让农村的路能通车,让政策能从德里顺畅地传到每个村庄。
李光耀曾说:"国家崛起的关键,不是拥有多少资源,而是能否把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印度的资源——人口、市场、文化影响力——其实并不少,少的或许是将这些资源拧成一股绳的能力。
8.png



那么,印度最终能崛起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它可能不会成为像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但或许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一个不那么高效,却充满活力;不那么统一,却能在多元中找到共识的强国。
你觉得,印度能打破李光耀的判断吗?它的崛起,会是另一种模样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完)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倾向,只是做故事讲解和叙述!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并且进行了一些技术修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
1、《格雷厄姆·艾利森:印度会超越中国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吗? 底线思维 关注 2023-06-27 10:36 上海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2、《李光耀谈亚洲崛起:中印最终能复兴辉煌文明---2005-08-05 12:36北方网》
3、《李光耀为什么“看不上”印度? 2015年03月26日 18:26-界面新闻》
4、《晚年李光耀:没人可以改变印度,尼赫鲁复活也不行 2025-06-18 15:47 发布于:天津市》)
9.jpeg

10.jpeg

11.jpeg

12.jpe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山中微尘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