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茅台跌落神坛?戳破中国人面子的那根针

科技炼金 · 2025-6-28 13:41:48
去年的秋糖会上,一位白酒经销商跟我聊起最近的困惑:"十年前抢茅台像抢春运火车票,现在仓库里堆着几百箱飞天,问年轻客户要不要,人家直接问有没有果酒。"这句话像一根细针,扎破了茅台"永远供不应求"的神话。2025年的今天,当我们再谈茅台,讨论的早已不是"是否稀缺",而是"谁在喝、为什么喝"的根本性转变。

一、年轻人不是不喝酒,只是不再为"面子"买单

茅台的黄金时代,本质是"社交货币"的时代。2012年限制三公消费前,它是政商宴请的"硬通货";限制之后,它又精准卡位了新中产的"身份焦虑"——商务宴请要喝茅台证明诚意,朋友聚会带茅台显示实力,甚至婚礼摆酒用茅台都成了"排面标配"。这种逻辑下,茅台的溢价从来不是来自口感,而是来自"喝了就是比别人强"的心理满足。

但年轻人的社交场景变了。95后、00后的社交圈,不再需要用"高价酒"证明自己。他们的小聚可能在清吧喝精酿,周末约朋友撸串配啤酒,连职场新人都在悄悄流行"微醺经济"——低度果酒、预调鸡尾酒的复购率比白酒高37%(美团2024年消费数据)。对他们来说,喝酒的核心需求从"撑场面"变成了"放松自己"。
更关键的是,年轻人对"苦味"的容忍度在下降。茅台53度的灼烧感、浓烈的酱香,在老酒鬼眼里是"层次感",但在没喝过多少酒的年轻人嘴里,更像"喝中药"。我身边20-30岁的消费者,只有寥寥数人可以接受纯饮高度白酒,剩下的要么加冰,要么兑饮料,甚至直接说喝不来,喝不惯。这种味觉偏好的代际差异,就像00后觉得父母爱吃的酱菜太咸——不是不好,只是不合胃口。

二、茅台的"奢侈品化",把自己锁进了玻璃罩

茅台不是没想过年轻化。这些年它出过茅台冰淇淋、茅台咖啡,甚至在i茅台APP上卖1935、茅台1935·小茅酒,但效果始终差口气。问题出在哪儿?
根本是品牌定位的撕裂。茅台长期把自己绑在"高端白酒"的标签上,甚至被市场推着成了"投资品"。当53度的飞天的价格从1499涨到3000,当黄牛囤货、二手市场炒作成风,前两年如航旅黔购、贵旅优品、贵盐黔品、遵航出山等葫芦娃平台,大家都疯狂预约,表面上是扶贫助农买农产品,实际上就是为了积分去换茅台,然后黄牛加价回收。以及各大电商平台的疯狂造势抢购。普通消费者买茅台的动机就从"喝"变成了"囤"。但现在年轻人根本不care这个——他们要的是"当下喝得开心",不是"存几年升值"。
更讽刺的是,茅台的"奢侈品化"反而把自己推下了神坛。当年轻人发现,花3000块买瓶酒,喝完既不能发朋友圈炫耀(因为太常见),也不能带来实际体验升级(除了醉),他们自然会选择更"值"的消费:100块一杯的精酿能拍九宫格,200块的梅酒可以调十杯特饮,甚至50块的预调酒都能满足"微醺+出片"的需求。

三、替代品的围剿:白酒的"基本盘"正在被蚕食

茅台的危机,不只是自身的问题,更是整个白酒行业的缩影。
首先是新白酒品牌的崛起。江小白靠"青春小酒"撕开缺口,用"扎心文案+小瓶装"抓住年轻人;泸州老窖推出"高光"系列,主打低度、时尚;汾酒的"竹叶青"甚至开始卖养生酒。这些品牌没有历史包袱,更懂年轻人的语言——它们在小红书做测评,在B站拍剧情,在夜店设快闪店,把白酒从"长辈的酒"变成"我们的酒"。
其次是跨界的降维打击。喜茶的"醉醉葡萄碰"、奈雪的"霸气榴莲酒"、M Stand的"含酒精特调",这些产品酒精含量低、颜值高、口味丰富,关键是价格亲民(一杯20-40元)。年轻人根本分不清它们用了什么基酒,只知道"好喝、好拍、不醉人"。2024年,这类"轻酒精饮料"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800亿,其中70%的消费者是25岁以下年轻人。
最致命的是消费场景的转移。以前白酒的主场是商务宴请、家庭聚餐,现在这些场景正在被火锅、烧烤、露营、剧本杀取代。在海底捞吃火锅,你会点茅台吗?更多人会选酸梅汤或啤酒;去露营搭帐篷,谁会背着瓶茅台爬山?当然是带两罐果啤更舒服。白酒的"仪式感",正在被更轻松、更日常的消费场景瓦解。
四、2025年的茅台:神坛之上,还是人间烟火?

现在说茅台完全"跌落神坛"为时尚早,毕竟它的营收和利润依然稳坐白酒行业第一,库存周期、品牌护城河也不是其他品牌能轻易超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从"社交硬通货"变成"普通消费品",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变成"多数人的日常选择"。
茅台的破局点可能在哪里?或许不是继续死守高端,而是学会"放下身段"。比如推出更多低度、健康的产品线(比如38度的清爽型茅台),或者针对年轻人推出小包装、高颜值的产品;再比如加强品牌年轻化营销,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茅台的故事(比如酿酒工艺的科普、国潮文化的结合)。
但更重要的是,茅台需要接受一个事实:它不再是"必须喝"的酒,而是"可以选择"的酒。当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当消费场景更加多元,茅台的价值终将从"稀缺性"回归到"品质"本身——毕竟,能让人愿意反复喝的酒,从来都不是靠炒作和标签,而是靠入口的那一口醇香。
茅台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时代偏好"的故事。它曾经踩准了中国经济腾飞、商务消费爆发的红利期,成为时代的符号;但现在,时代的指针转向了年轻人,转向了更个性化、更注重体验的消费需求。茅台的"跌落",不是价值的崩塌,而是一场迟到的"去泡沫化"——当神话褪去,剩下的才是真实的商业逻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科技炼金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