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比分数更重要!5499元的“梦想卡”,砸出96个本科志愿全泡汤,这碗“焦虑税”的汤,家长们和考生们都喝的心慌慌。
一分一操场,为了让自己每一分都发挥到极致,报考一个自己喜欢且真正实用的专业,家长和考生争先恐后的花大价钱,去各种专业报考机构询问,结果央媒的一篇文章揭露了这些报考机构的真面目,就连备受推崇的张雪峰都受到牵连,所以这些所谓的专业报考机构究竟是不是智商税?
最近,很多家长和考生为填报高考志愿发愁。为了确保孩子能选到合适的学校和专业,许多家长选择了志愿填报机构。可是,花了几千甚至上万块钱后,很多家长才发现,买来的服务根本不值这个价。尤其是今年,媒体再次揭露了志愿填报机构的套路,其中包括网红名师张雪峰的背后真相也被曝光了。
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
,志愿填报的时间也到了。很多时候,填报志愿比考试成绩还重要,因为一不小心可能会错过最好的机会。所以,“后高考经济”也就顺势火了。各种线上线下的讲座层出不穷,家长们拼命参加这些讲座,只希望能为孩子找到最合适的志愿填报服务。
一万二买了一个滑档通知,值不值呢?高考分数出来了,但不少家庭的心情还是很紧张。
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填报志愿,家长们都怕浪费了孩子辛辛苦苦得来的分数。
看到这一波热潮,各种志愿填报机构纷纷涌现,收费从一两千到几千甚至上万不等。家长们纷纷掏钱,想着给孩子买个未来,买个保障。
然而,央媒的一番报道让大家清醒了。这些机构的真面目被彻底揭露,就连著名的张雪峰也没逃过。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
杨楠的分数刚刚过了本科线20多分,她妈妈陈淼看到张雪峰团队的“梦想卡”宣传后,手一抖,花了一万二买了一个卡。
陈淼想着,花点钱请个名师,肯定比自己瞎折腾强。结果,名师把杨楠的分数输入系统,系统直接给出了排名数据,其他的建议就没了。选什么专业、报哪个大学,都没给个明确的答案。
太离谱了!山东有一家人花了五千多块钱,找了个专门的机构帮孩子报志愿,结果报了96个本科学校,一个都没上!孩子的分数也就比本科线高一点,家里人心里很没底,七上八下的,怕孩子没机会上本科,心里一慌就想着花点钱,找个稳当的办法。
正好市面上有不少所谓的志愿填报机构,宣称有大数据分析,专家团队,听起来还挺靠谱的。于是杨楠一家一咬牙,掏了5499块钱,觉得这下应该能稳妥了。
结果,这家机构收了钱,确实下了点功夫,一口气给孩子报了96个本科志愿!家里人一看,这么多,肯定不会错了,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觉得这事儿已经没问题了。
可等到录取结果一出来,全家都傻眼了。那96个本科志愿,竟然全部滑档,一个都没中!最后不得不调剂到一个根本不想去的专科学校。
这下可好,钱白花了,孩子的前途也耽误了。十多年的努力,居然换来这么个结果,真是让人心碎
滑档”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比如你的全省排名是三万名,报了一个去年录取线差不多也是三万名左右的学校,想着今年冲一冲。可是今年报这个学校的人更多了,分数线一抬高,你的分数就被刷下去了,这就叫滑档。一个或者两个志愿滑档,这也不奇怪,挺正常的。但如果是九十六个……那就只能说明一件事了——那个所谓的“规划师”根本没有认真做事,纯粹是拿了钱不干活。
看新闻报道,那个“规划师”大概率也不是什么正规专业人士,可能只是机构临时找来的兼职大学生,或者就是随便从社会上招来的人。培训两三天就敢让人指导这么重要的事?他们自己当年报志愿的时候能做到什么程度,谁知道呢?
家长在查资料时,实际上是把孩子的未来押上去了,可是那些所谓的“规划师”心里可能只想着:“这单能拿多少提成。”为了所谓的录取率,有些机构甚至让学生报低分的保底学校,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未来发展。
你以为的专家一对一辅导,可能不过是机器导出的几张表格而已;你信赖的资深团队,也许不过是一群高考后才被临时拉来、培训三五天的“临时工”。他们手里的“秘籍”无非就是一些官网公开的数据和谁都能买到的报考指南。
一旦出现问题,他们的借口总是千篇一律:要么是孩子的分数太低,要么是今年的分数线涨得太离谱,反正就是各种理由推脱责任,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方案出了问题。这样不负责任的服务,凭什么敢收天价费用?
这些机构通过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制造紧张感来牟利。线下机构可能还算是“正规军”,但网上的“大神们”就更离谱了。他们像自带光环的“神明”,特别是像张雪峰这样的人物,凭着几句辛辣的点评和对专业的“独到见解”,一下子成了家长们眼中的“活菩萨”,仿佛是唯一能指点迷津的真理。
他们的套路,就是渲染焦虑。拼命吹某个专业以后多好多好,制造“热门专业”的幻觉,再用“专业决定论”来吓唬家长和考生。目的就一个,让你掏钱!
张雪峰是这个领域的顶流。他的视频,观点犀利,解读独特,很多人把他奉为“志愿填报的神”。他自己的机构,推出的上万元服务,名额靠抢,家长们趋之若鹜。
但风向好像变了。
有人开始质疑,他的建议是不是太功利了?一切都从就业、搞钱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这些东西在他的体系里,似乎没什么位置。
一个学生,明明很喜欢文学,有创作的热情。就因为文学专业“不好就业”,就被建议去选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冒但据说“好找工作”的专业。这……
报志愿这事儿,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和选择的过程,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专家最多也就是能帮你分析一下分数线,给出一些参考意见。但真正决定孩子适合什么、未来想做什么,还是得靠家里人自己商量着来定。与其花上万块钱交给那些机构,不如把这笔钱省下来,给孩子买台好电脑,或者带着他去旅游一趟,可能对孩子更有帮助。
[免责声明] 本文所涉及的时间、事件过程以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用以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读者不要一概而论,也不要陷入人身攻击等不必要的行为。对待这一事件,请保持理性,不要轻信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关于本文真实性、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等问题,欢迎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积极予以处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