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不出海,就出局?中国企业如何赢下东南亚战场?

翟海潮 · 2025-6-28 17:52:14
前几天,我应邀在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的闭门研讨会上做了一场关于“出海东盟”的主题分享。会场里有来自快消品、制造、科技、能源、医疗等各领域的中小企业企业负责人,很多人是不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前更是多次在新加坡、在东盟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试图“找路”。会后,几位企业家私下问我:“我们出海,到底该怎么少走弯路?”


1.jpeg

我想,这不仅是他们的问题,也是这个时代留给每一位中国企业家的深刻命题。过去十年,中国制造崛起、科技进步、品牌走红,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是留在熟悉的大陆深耕细作,还是走出舒适区,驶入风高浪急的东南亚洋面?


我想说:“不出海,就出局。”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在当下国内经济新常态下的本能选择。


但真正的出海,不是换个地方卖货那么简单,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战略升级、一次跨文化的深水考验,更是一场关于耐力、判断与创造力的“长期主义”长跑。


1.为什么是东盟?


东南亚,不仅是地理上的“邻居”,更是战略上的“新大陆”。


2.jpeg

东盟市场潜力巨大,地区拥有6.8亿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1岁,消费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正在同步爆发。人口最大的三个国家印尼、菲律宾、越南的GDP增速常年保持5%以上,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3.jpeg

这个区域的营商环境相对稳定,比如新加坡长期稳居全球营商环境榜单前列,越南和马来西亚正在推进行政改革,整体向好。


同时,中资受欢迎程度高,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到绿色能源,中国企业在该地区已积累较强口碑。


换句话说,东盟既是中国“走出去”的天然延伸带,也是被低估的“第二增长曲线”。


然而,许多企业将“出海”简单理解为“出口”。实际上,真正的出海是“本地化再造”,而非“复制-粘贴”的海外设点。


2.出海东盟的三大核心挑战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归纳出东南亚中小企业最常遇到的三大痛点:


1. 政策壁垒多,合规复杂


每个国家政策口径不同,投资准入、税收制度、外汇管制都千差万别。一个税务申报表就可能卡死整条供应链。


比如,有一家中国智能家电企业,在越南注册三个月却迟迟无法开业,原因是“营业范围”和产品进口编码之间不一致,迟迟拿不到通关资质。


2. 文化与管理的落差


东南亚多民族、多语言,员工管理、客户沟通、政府公关每一步都踩着“文化地雷”。


有一个合伙伙伴一家跨境电商平台试图用“996”模式管理菲律宾团队,结果引发离职潮。后来调整为“弹性考核+本地经理制”,才逐步扭转颓势。


4.jpeg

3. 本地融资渠道有限,转化困难


中小企业在本地银行难以获得信用贷款,融资完全依赖国内总部输血,极易形成“出得去、活不下”的局面。


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深耕+协同”的思路,而非“快打快撤”的思维。


3、出海东盟的正确打开方式——“4R本地化原则”


5.jpeg

我们提出一套“4R本地化模型”,帮助中国企业系统性思考东盟布局:

1. Government Relation(政府关系)


研究东盟各国各地区宏观和产业政策,同时与当地经发局、贸工部、地方政府建立机制性沟通渠道,是“落地”的第一块基石,也可以占尽地利,享受增长红利。


比如,在马来西亚新山园内设厂的企业,地方政府联合设立“投资促进办公室”来减少审批障碍。比如选择和自己行业相关的优惠园区入驻。


2. Public Relation(公共传播)


品牌不是“广告堆出来的”,而是通过当地媒体、行业协会、智库合作不断构建的“话语空间”。


在新加坡,一家中资机器人公司通过与A*STAR合作技术孵化,获得本地主流媒体关注,从而迅速打开政府与客户渠道。


6.jpeg

3. Customer Relation(客户运营),跟进链主企业,组团出海.


我们称为“产业链链主”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跟进这些关键客户,可以做到企业最起码的订单和生存。


同时做好本地化的工作,寻找当地的渠道和合作经销商,要深入理解当地客户的行为逻辑、支付习惯、售后要求,是建立“持久信任”的前提。


7.jpeg

越南客户偏好线下拜访和朋友推荐,初期业务往往靠“人脉成交”而非冷启动广告。


4.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会责任)


本地化不仅是运营,更是“社区的一份子”。慈善、环保、教育项目参与,能有效提升社会认同。


8.jpeg

印尼一家做矿产的中国500强公司,每年出资为公司工厂所在小镇兴建道路、为学校免费供电,甚至修建了码头和直升机机场,和当地政府和社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极大提升了品牌温度与员工忠诚度。


以一家来自浙江的智能制造企业为例,2020年初,他们通过RCEP政策窗口期进军东南亚,短短两年内实现从“试水越南”到“多国战略布局”的跃迁。


他们的路径清晰且极具参考性:


第一步,利用越南出口优势进行轻资产试点,将原有订单本地化代工。


第二步,在新加坡设立亚太总部,统一管理财税、合规与法务,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与品牌形象。


第三步,联动本地科技高校开发定制产品线,形成产品“第二曲线”,不再仅依赖中国市场。


最终,他们在新加坡完成了Pre-A轮融资,估值较国内翻倍提升,并顺利进入日本、印度市场。关键不是技术多牛,而是系统打法与组织重构。
4.我们要什么样的“出海时代”?


今天的“出海”,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拓展,而是一个关于中国企业如何成为全球秩序建设者的命题。


我们必须走出“中国制造=代工”的旧印象,要在AI、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数字金融等新领域真正成为“价值共同体”的搭建者。


9.jpeg

这不是一场“抢跑游戏”,而是一场“能力竞赛”。谁能建立真正的本地化治理结构?谁能设计高效的资本协同模型?谁能构建品牌背后的文化认同?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下一个十年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走出去,不只是为了活下来,更是为了更持续的发展壮大,寻找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属于中国企业的大航海时代——它不再靠廉价劳动力,不再靠价格战,而是靠长期主义、系统能力和全球共识的再建。愿你我都能在这场新的浪潮里,勇敢走出去,智慧活下来,荣耀站上去。


本文作者齐省,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翟海潮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