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中美埋头推进,欧洲和印度插不上手,互相尬吹了一波

军情作家陈曦 · 昨天 13:21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与印度总理莫迪通了电话,双方就乌克兰战争问题交换意见,并重点讨论了人工智能合作议题。
马克龙特别提到,两国将在2026年于新德里举办的人工智能影响力峰会,推动多边机制发展和AI治理规则制定。
这场峰会被定位为2024年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的延续,旨在推动全球就AI安全、公平与发展达成新共识。
但从他们的表态和议程设计来看,充其量就是尬吹。
稍微了解一下这类会议,就不难发现它们很不对味儿。
这类峰会虽然高呼全球治理,却回避所有关键的技术议题:不谈大模型参数控制,不谈算力主权,不谈算法对齐,更没有可信的执行机制。
欧洲热衷立法,推出所谓《AI法案》,但并未获得任何技术强国的采纳;印度则强调包容性发展,但自身至今尚无能登上全球榜单的本土大模型。
这些峰会的主要成果,是一张大合影、一份软性声明,和几句我们携手共建美好AI未来的套话。
本质上,它们更像是一场数字外交仪式,比拼的不是谁拥有技术,而是道德立场、价值观之类的东西。
1.jpeg
马克龙在巴黎 AI 峰会上
相比这种务虚的会议,中美对待AI的态度明显务实得多。
中国一直稳步推进自己的技术路线:大模型备案机制、数据确权试点、算力供给统筹、模型安全演训,步步扎实。
美国也不靠会议刷存在感,而是靠美企主导模型演进。
中美当然也会派人出席巴黎、新德里这类多边会议,但更多的是出于礼节性。
把中美请到“AI影响力峰会”那张桌上,就像让两个成年人坐进儿童午餐桌,听一群孩子讨论什么颜色的积木最安全——不是不尊重其他国家,而是游戏规则不会出现在儿童桌上。
2.jpeg
中美是仅有的两个玩家
事实上,这种中美坐大人桌,其他国家坐小孩桌的局面,并不只是AI领域的特例,而是当今世界结构的普遍现象。
比如,在太空探索方面,中美早已展开登月竞争,中国主导月球科研站,美国搞阿尔忒弥斯计划,而欧洲只能在NASA和SpaceX的合作名单中争取一个辅助位置,印度则还停留在探测、发射阶段。
军事领域更是如此,中美都在布局AI赋能战争系统、部署无人集群、高超音速打击平台,技术和指挥体系的演进都已跨入下一阶段。
而与此同时,印度仍在为引进F-414发动机和法国潜艇谈判,欧盟则因为武器系统碎片化而难以形成合力。
在全球军控谈判中,呼吁裁军的国家发言最多,真正有决定权的,还是那几个握有核力量和技术垄断的大国。
这些领域里也存在多边机制,也有治理会议和共识文件,但和AI峰会一样,大国在实操,其他人只是表态。
3.jpeg
印度国旗和欧盟旗帜
归根结底,全球治理的真实逻辑不是开会共识,而是实力博弈。
中美在AI领域的竞争,是在争着定义规则,这不是靠愿景引领,而是靠代码和芯片主导。
在这样的结构里,那些没有算力、没有标准输出能力的国家,就算搞一些虚的东西,证明自己也在游戏中,但无法决定未来走哪一条路。
而那些召集峰会的行为,就像是自建一张圆桌,希望大人们过来坐一坐,可惜大人都在隔壁房间,商量真正的事情。
所以,当马克龙和莫迪在社交媒体上互相称赞,互相吹捧的时候,其实也很清楚,真正能定义AI未来的,并不是他们这些搞峰会的国家。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军情作家陈曦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