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神操作:为何最近频频得罪中美印俄?
引言
近期,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堪称“神奇”,不仅因对科技企业征税与美国矛盾升级,还因打压中国企业激化双方摩擦,甚至连印度和俄罗斯也相处得不愉快。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原因?
正文
1. 数字服务税:与美国的再次交锋
事实上,加拿大对数字巨头征收数字服务税早已不是新鲜事,但随着6月30日的执行日期临近,事态突然升温。特朗普在北约峰会归来后,态度骤变——不仅暂停与加拿大的全部贸易谈判,并威胁加征关税,更公开指责加拿大400%乳制品关税“不讲武德”,加之新数字税政策,使得两国经贸摩擦踩下了油门。加拿大方面虽然保持力挺本国利益的姿态,但面对美国极限施压,内心是否真有底气,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反问一句,加拿大想借数字税追赶欧美数字经济红利,这算盘到底能不能打响?
2. 对华行为:又一次投名状,还是真安全考量?
同一天,加拿大政府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勒令知名中国科技公司海康威视终止在加业务。这是否真的关乎安全,还是又一次政治站队的牺牲品?相关企业和中国外交部的强烈抗议,实际揭示了西方对华政策的复杂与 ** 。一边打压中国企业,声称“忧虑安全问题”;另一边却对与美国的贸易却异常小心——加拿大到底在怕什么,图什么?
让人不禁感慨,加拿大更像是在不同大国间“走钢丝”,但摇摆间得罪了所有大玩家。
3. 与俄罗斯与印度:友谊早已变味
加拿大与俄关系,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早已冻结,不必赘述。但罕见的是,加拿大与印度——这对昔日同为“民主联盟”的伙伴,如今反目成仇。起因竟然是一起跨国暗杀指控,两国互相驱逐外交官,怨气比对中国还足。你来我往的外交战,导致双边关系跌入冰点。
结合当下,加拿大在大国之间几乎“无人不树敌”,就不觉得自己的外交策略太过“另类”吗?
4. 昔日“好朋友”,今日“处处碰壁”
在不少中国人心里,对加拿大曾怀有不少好感——从伟大的白求恩到风趣幽默的“大山”,再到“大家拿”的调侃,都带有一丝亲昵。但近年来的孟晚舟事件,加拿大俨然变成美国在亚太遏华政策里的“急先锋”。这场外交舆论风暴之后,中加互信至今未恢复,而加拿大屡屡以国家安全为由制裁中国企业,只会制造更多误会和不满。
除了中国,世界上有哪家真正受益于这种“双标”或强行取媚的做法?
5. “双标”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迷思
一边高呼自由贸易,一边给中国商品加码设限;嘴上说应对气候变化,实际却在政策上极尽保护主义之能事。华为、海康威视接连中招,后者更被扣上“地缘政治风险”的帽子。这样的双重标准,是在与中国“切磋武艺”,还是故意刷存在感?
同时,别忘了加拿大自诩为美国忠实盟友,然而特朗普“不念旧情”,除了加征乳制品关税,甚至嘴上扬言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州”,让人大跌眼镜。不难发现,在供应链高度联动的当下,“站错队”的恶果终究要自己承担。
6. 谁才是加拿大真正的风险?
回望中加经贸往来,本质是双赢:合作促进发展,摩擦只会两败俱伤。然而,某些加拿大政客宁愿讨好美国,却忽略了真正的经济伙伴是谁。面对中国的反制措施,加拿大还能任性多久?如果继续充当美国“工具人”,但凡大宗商品、农产品被波及,又有多少加拿大企业买单?
7. 加中、美、印、俄“四面树敌”,加拿大外交还能走多远?
一国在外交上的平衡之道不易,尤其身处大国夹缝。但加拿大现在却像失去方向的风筝,在东西方之间左右摇摆,搞不好就会“四面楚歌”。是不是到了该认真反思自身定位与国际战略的时候了?
结语
综上所述
加拿大近年来的一系列“神操作”,无论贸易税收还是外交政策,不仅令自身处境日益尴尬,也使得原本可以合作共赢的关系蒙上阴影。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和对美贸易的勾心斗角,反而把自己推向更孤立的位置。
感悟
身处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加拿大或许该学会“择善而从”——识清真正的合作对象,摒弃短视的“站队逻辑”,才有可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否则,频繁两面下注、四面出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希望本文能带来更多国际观察与对现实问题的启发,欢迎留言讨论!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