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香港养和医院,83岁的蔡澜在亲友陪伴下安详离世。随着他的呼吸停止,一个璀璨的文化符号彻底沉入历史,至此,“香港四大才子”金庸、黄霑、倪匡、蔡澜全部与世长辞。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个体生命,更是一整代人的文化记忆,一段香港最耀眼的黄金年代
时间拨回三十多年前。香港亚视的演播室里,一档名为《今夜不设防》的节目正风靡全港。黄霑、倪匡、蔡澜三人倚在沙发上,与张国荣、林青霞等巨星谈笑风生。烟圈缭绕间,妙语连珠,尽显才子本色。
那是香港文化最具活力的年代,而“四大才子”正是这个时代的灵魂人物。
2018年,94岁的金庸率先离去。他笔下的江湖,襄阳城头的烽火、华山论剑的豪情、桃花岛上的痴情,早已成为全球华人的武侠精神原乡。武侠泰斗的告别,带走了第一缕江湖气。
2004年,黄霑因肺癌离世。“浪奔,浪流”的上海滩传奇,“沧海一声笑”的豪迈洒脱,随着这位“鬼才”的逝去,香港乐坛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2022年,倪匡静悄悄告别。他代笔的《天龙八部》让阿紫瞎了眼,自创的《卫斯理》开启华语科幻先河,而一句“人生最好就是食食食”的豁达,至今仍被港人津津乐道。
当蔡澜,这位自嘲为“小混混”的美食家,最终合上双眼,香江四大才子的传奇正式落幕。
四大才子之所以成为文化图腾,不仅因才华横溢,更因他们代表了香港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既有家国大义又有儿女情长;黄霑的词曲中,市井烟火与古典雅韵浑然一体;倪匡的科幻小说,在离奇故事里藏著对人性的洞察;蔡澜的美食哲学,则将“吃喝玩乐”升华为生活艺术。
这种多元交融的基因,在《今夜不设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三人组以文人底蕴对话流行文化,用市井智慧解读明星人生,创造了雅俗共赏的典范。
蔡澜晚年更将这种精神发挥到极致。即使坐轮椅、住酒店,仍坚持“享受每一天”:品茶、游戏、赏维港夜景,雇八人团队照料生活,直言“怕穷多过怕死”。当被问及人生意义,他的回答简单却深刻:“这么好看的风景、这么漂亮的地方,现在不享受,岂不是好冤枉!”
四大才子的影响力远超香港本土。金庸小说全球销量逾3亿册;黄霑的《上海滩》《我的中国心》唱遍华人社区;倪匡作品被改编成上百部影视剧;蔡澜则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哲学传入千家万户。他们共同构筑了香港作为文化中转站的独特地位。
那时候的香港融合了中华传统与现代思潮,衔接东方美学与西方技术,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这种文化杂交优势,使香港在七八十年代成为亚洲文化工厂。武侠片、警匪片、流行乐、通俗小说从这里出发,席卷东亚乃至全球华人圈。
随着才子们相继离世,一个问题浮出水面:香港文化黄金时代是否一去不返?答案或许是肯定的。2018年金庸葬礼上,一位学者叹息:“金庸之后再无江湖”;2022年倪匡去世,媒体标题已是“最后一位能写江湖的才子走了”;如今蔡澜的离去,彻底终结了那个文人跨界、雅俗共赏的时代。而今碎片化传播、流量至上、专业壁垒森严的环境,使这般通才几无可能再现。
维港的灯火依旧璀璨,但少了四位观灯人。当家人按蔡澜的要求,不设任何仪式,发声明的时候遗体已经火化,最后一缕才情终于融入了这片滋养他们的土地。
四大才子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不在形式之雅,而在心灵之真。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当被问及身份时,蔡澜只愿自称,“地球人”。
江湖已远,烟火人间仍在继续。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