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中美贸易战的背后,最大受益国发声:中国已取消所有反制和壁垒

历来现实 · 昨天 10:26
中美贸易战一出场,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紧了这张桌子。加税、反制、再加税,动作连环,气氛紧绷。外人看得直冒汗,产业链却在暗暗改道。有人喊着受伤,有人乐得接单。越南、墨西哥成了故事里的“隐形赢家”,笑得合不拢嘴。
贸易战第一回合:加税像下饺子,反制快得不打草稿

2018年春天,美国宣布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声称与国家安全有关。消息一出,全球市场风声鹤唳,金属价格上下翻腾。还没等缓过气,几个月后又一记重拳落下,对34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动作快得像打闪电球,毫不留情。中国也不含糊,清单一出,大豆、汽车、农产品统统在列。节奏紧凑,观众都没喘口气,战鼓已经敲响。
1.jpeg

紧接着,9月又是一次加码,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税率分档,10%、25%轮番上场。关税清单长得像春运火车票名单,看得人眼花。中国立刻回应,对600亿美元美国产品加征关税,力度不弱,涵盖范围广。市场瞬间被打乱,股市像坐滑梯,农产品价格连夜波动。贸易战的节奏被彻底点燃,双方都不打算收手。
2019年谈判桌成为舞台中心。前一刻释放善意,后一刻关税加码。5月,美国宣布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税率由10%升到25%,像是突然拉高音量的扩音器,让谈判气氛跌至冰点。中国也立刻行动,对600亿美元美国产品反制。各大新闻平台连续推送,观众刷着手机,感觉自己像看连载剧,每一集都出乎意料。
2.jpeg

到了2019年12月,剧情终于迎来一点缓和。双方宣布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框架,美国同意分步取消部分加征关税。空气里多了一丝松动感。市场立刻捕捉信号,股指回暖,企业松了口气。全球经济评论铺天盖地,分析文章多到像雨点。看似迎来转机,其实只是第一回合暂时收场,后续还暗藏悬念。
2020年1月协议正式签署。文件文本详细,承诺明确。中国扩大进口,美方承诺逐步取消关税。这一幕像是电影里按下的暂停键,但并没有结束。协议后,一边履约一边观察,双方仍旧小心翼翼。关税大棒还在桌上,随时可能被重新抬起。第一阶段协议让市场稍稍喘息,但没有谁敢掉以轻心。
产业链大搬家:越南笑开花,墨西哥忙翻天

关税一加一减,企业的算盘立刻转动。2018年至2019年,跨国公司开始重新算账。工厂选址、订单分配都像打扑克,手里牌要重新洗。越南成了最抢手的“新庄家”。纺织厂一夜之间加班,手机代工产线排满,港口货柜堆积如山。美国海关数据不断显示越南对美出口飙升,增长速度像火箭一样。外媒调侃,越南从贸易战里“捡了大红包”。
3.jpeg

墨西哥同样迎来风口。靠着北美自由贸易机制,加上地理优势,接单速度极快。电子零部件、家电组装都在扩产,汽车产业链也趁势扩张。墨西哥工厂传来机器轰鸣声,美国进口数据直线上升。对于墨西哥来说,这场贸易战像是提前派发的奖券,生产线越转越快,订单越堆越高。
不仅如此,印度、马来西亚也尝到甜头。印度在纺织和制药领域大幅接单,订单排期延后到数月之后。马来西亚的电子元器件工厂也迎来意外繁荣,芯片封装测试厂加班成常态。贸易战像一阵推力,把部分产业链推到了这些国家手里。
疫情的到来,让这一趋势更具戏剧性。2020年全球物流一度中断,美国担心供应链单一依赖,更多企业被迫寻找替代地。越南和墨西哥在这一轮中进一步巩固地位。美国政府公开提到供应链安全,东南亚出口数据验证了这种担忧。
4.jpeg

2021年以后,越南的表现最为突出。外贸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电子制造成为支柱。苹果、三星等代工环节逐渐转移部分产能,越南工厂的夜晚灯火通明。墨西哥的表现也不容小觑,汽车和电子供应链稳步扩张,甚至有评论说墨西哥成了“贸易战的笑到最后者”。
这场产业链转移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衰退,而是一次格局再分布。中国的体量和综合优势依然存在,但全球确实出现了新兴受益国。越南、墨西哥抢到蛋糕的一角,印度、马来西亚紧随其后。全球媒体对这些国家的报道明显增多,数据一串串,图表一张张,描绘出贸易战的另一条曲线。
白皮书定调,立场比关税更硬

中美之间的拉锯战不只停留在关税数字,还体现在文件与声明里。2018年9月,北京发布《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点名美方滥用非关税壁垒。文件里的语气坚决,强调中国坚持多边规则,反对单边主义。那一刻,贸易战不只是经济摩擦,而是两种理念的碰撞。
5.jpeg

时间推到2025年4月,北京再次抛出重量级文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一轮白皮书,批评美国加税、设限、搞出口管制的行为。文件直言,这些措施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也让企业成本上升。市场读懂了这份信号:中国态度很清晰,该斗就斗,该谈就谈,但底线不能碰。
白皮书之外,行动也在继续。4月初,美国宣布“对等关税”,企图把中国商品的税率全面拉高。中方立刻回应,加征报复性关税,并强调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这不是简单的反制,而是一种制度化回应,表明中国不会一味被动。
5月的日内瓦声明一出,中方态度显得更有层次。商务部表示会暂停部分非关税反制,同时强调未来是否取消还要看谈判进展。这种处理方式既缓和了国际舆论,也让国内产业有足够安全感。美国的高调喊话与中国的低调谨慎,形成鲜明对比。
6.jpeg

到了8月,斯德哥尔摩会谈再次确认暂停部分措施。文件用词特别小心:暂停或取消,必要时再调整。这意味着中国保留了随时反击的能力。对于国际市场,这是一剂安抚剂;对于美国,这是明确提醒:没有绝对的单方面胜利。
权威文件和声明一次次发布,成为中国对外的定调工具。关税是短期武器,白皮书才是长期战略。通过这些文件,中国传递出两个信号:市场开放不会逆转,主权和规则必须捍卫。正是这种立场,让外界看清,贸易战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一场需要不断博弈的长期赛。
赢家在哪?镜头外的另一条线

贸易战打了这么多年,外界最喜欢问的问题是:谁赢了?谁是背后最大受益国?答案并不简单。
大豆贸易是最直观的例子。美国出口受阻,巴西趁机接单,成了中国最大的供应国。农场主们笑得合不拢嘴,出口额连年攀升。新闻报道里常常出现巴西港口堆满大豆的画面,这个行业的确尝到了甜头。有人便据此喊出:巴西是最大赢家。可这只是局部。
7.jpeg

制造业转移同样值得关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借着中美摩擦的机会,吸引了不少跨国企业转移产能。工厂落地,出口增加,东南亚经济因此受益。媒体形容这是“溢出效应”,一场大国博弈让中小国家抓住了发展窗口。但这些国家能否长期受益,还需要时间考验。
市场研究也给出了不同视角。一些机构认为,中美关税战打到最后,真正受益的是那些能灵活调整供应链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多个国家布局,他们绕开了部分关税风险。换句话说,“最大受益国”未必是一个国家,而可能是一群企业。
美国国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微妙变化。部分高科技公司遭遇管制,但一些农业企业、能源公司却在协议条款中获得了新的市场机会。赢家和输家交织在一起,让这场战争更像是一盘复杂的棋局。
8.jpeg

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坚持稳中求进。对外,保持开放姿态;对内,加快产业升级。稀土、锂电池、新能源这些领域反而在压力下获得发展机会。白皮书的表态不是空话,而是战略引导。用贸易战换取产业升级,这种长远布局才是真正的“胜局”。
媒体上的“最大受益国”说法多半是噱头。真正的情况是,没有单一国家笑到最后。这场拉锯战的结果,是全球供应链被迫重塑,市场被重新洗牌。赢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未来谁能适应调整,谁就能在这盘棋里占到位置。
9.jpeg

纵观这几年,受益国固然抢到了“加演的戏份”,但整场大戏的舞台依然掌握在中美手中。越南、墨西哥忙着抢单,印度、马来西亚插队加码,国际报告里数据飞舞。观众笑看热闹,企业暗中调度。这场关税大戏,悬念未解,剧情还在继续。
在这条镜头外的线索里,有人短期得利,有人被迫转型,有人趁机升级。所谓“最大受益国”的发声,也许只是舆论的放大,而真正的故事,还在继续。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历来现实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