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要我们的货,那我们就卖给中国!” 8月27日,关税生效日。川普签了行政令,给足了力度,理由对外说得直白,印度持续买俄罗斯石油。关税一口气抬到50%。这一刀,砍在印度外贸的要害上。
关税前夜,印度那边也动了。当地时间8月26日,一名不愿具名的官员放了风:别指望美印之间能和气收场,眼下得去全球南方找增量。给出口商财政补贴,鼓励他们冲中国、中东、拉美。话说得很响,节奏带得很满。画面感都给你备好了:财政输血,企业出海,船头一转,直指中国港口。
今年前7个月,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约791亿美元。中国对印出口695.41亿,涨了14.5%;印度对华出口95.84亿,只挪动了0.7%。这幅图,怎么看都是一边倒:中国是印度的大逆差国,印度对中国商品有着强需求,我们对印度货,兴趣并不强。更关键的是结构。我们卖过去的是电子、机械、化工、原料,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低。印度卖给我们,多是原材料、化学品、农产品,外加一点点制成品。这些东西,替代性很强。
另一边的美国,画风相反。今年前7个月,美印贸易总额超881亿美元。美国对印出口281.05亿,涨了12.7%;印度对美出口600.19亿,涨幅更猛,24.2%。美国是印度的大顺差市场,也是少有的、且是最大的那个顺差来源。更要命的是,美国市场要的很多品类,正好卡在印度的产线能力里:纺织、海产品、珠宝、化学品和药品、初级机械、部分工业制成品,还有光伏面板。平时靠这几样扛业绩,一旦被征50%的关税,价格直接断层,等于把门从门轴上卸下来。
这时候转向中国,听上去很燃。可细分到品类,就有点尴尬了。比如光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面板生产国和出口国,内卷得厉害,产业链全、规模大、价格低。再比如部分低端制成品、基础药物,国内企业要么已有成熟供应,要么早就把价格打到骨头上。印度要硬闯,要么接受极低利润,要么就只能找细分缝隙。那点缝,真不够美国那一大片市场空出来的。
贸易不是单行线,你要把货卖到中国,得有相对对等的市场开放。不光你来,还得让我去。可这就扎心了。印度常年“许进不许出”的思路,保护自家产业,关卡不少。要是真敞开给中国厂商,以中国的成本和效率,很多印度本土链条会被顶得喘不上气。换位想一想,这笔账他们肯定掂量。说支持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容易,真到了谈开放、谈准入、谈标准那一步,彼此都不含糊。到那时,谁让步?让多少?这一步,很难。
那为什么还要放这个信号,图的就是“势”。借中国的体量,给美国看一个姿态:我们有备选,我们不怕。同时也给国内听众打气。莫迪表态很硬,说要保农民和小企业家的利益,不让他们受伤。场面要摆起来,情绪要稳住。有媒体还写了个插曲,说川普连打几通电话想聊俄印能源和关税,莫迪没接。这种细节,大家都懂,情绪表达的意味大于沟通本身。再加上一句“访华在即”的动线,画面就完整了:姿态要强,牌要一张张亮出来。
但回到实操层面,我真看不出“卖给中国”这个解法能兜住多大的盘。先说渠道。美国那边印度企业深耕多年,有订单、有客户、有合规经验。换到中国,先过标准、再找经销、还要跑平台、跑认证,周期不短。再说消费侧。中国消费者要的东西越来越挑,品牌、品质、售后、性价比缺一不可。印度在中国有知名度、有口碑的消费品牌不多。药品虽是强项,但涉及审批、目录、医保、知识产权,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筋。农产品也有检验检疫门槛,季节性、冷链、损耗都是硬成本。补贴能补一时,补不了信任与体系。
做生意,讲的是确定性。美国市场对印度而言,规则清晰、信用体系成熟,遇到事有判例可依。中国市场体量是大,节奏也快,但变化同样快。企业要从0到1搭出网络,最怕政策和渠道的“双不熟”。这不是看不起谁,而是实打实的商业逻辑。把丢掉的美国市场,拿中国来完全兜底?哪怕给出很大的补贴,最多也只是减缓跌势,谈不上“对冲”。
这事也不是非黑即白,中国市场欢迎正常的、合规的国际商品进入,这点没变。但前提很清晰,公平、互利、守规矩。谁也不愿意当别人对外谈判的道具牌。把印度的“求生欲”利用一下,顺带换点市场准入、换点制度层面的改善,这当然是谈判艺术的一部分。可底线要守住,标准要统一。只要进得来,就要承担竞争;只要想卖,就得接受检验。
印度国内,财政补贴不是万能钥匙。补多了,容易养出“政策依赖”。补少了,企业不动。港口、铁路、海运运力、通关效率,这些基础设施问题一天解决不了。你让企业主今天改路线,明天换市场,后天要求可持续交付,第四天要拿出反馈数据,现实会打脸。一个跨境供应链的重构周期,动辄以年计。
这一局,印度真正的难点不在“卖给谁”,而在“卖什么”。只要产品结构不升级,只要产业链不上台阶,市场换十次,也只是换来十次相似的困境。美国关税是把刀,但也像照妖镜,照出了结构性问题。用一句大白话收尾:该补的补,但路还得自己走。外部市场可以帮你撑一时,支撑不了你的内在竞争力。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