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东南亚离中国更近,为何走向了印度化?东南亚对华不友好背后原因

最佳拍档 · 2025-8-30 04:15:24
从地图上看,东南亚和印度的距离并不遥远,只隔了孟加拉湾,有时甚至觉得彼此近得能闻到对方土地上的烟火味!但两个地区的关系,远没有想象中简单。千百年来,文化、信仰、血缘在这里杂揉碰撞,往往突破了想象力的边界。可为什么东南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其北方近邻的中国文化相对保持距离,反倒展现出与印度惊人一致的气质?许多人疑惑:东南亚明明离中国近,怎么却像印度多一点?
1.jpeg

有人说地理条件决定一切,可事实没有这么死板。中国和中南半岛的联系并非完全断裂,但东西隔着连绵的高原、茂密的雨林。仿佛无形之手拦着中原文化南下,云南、广西那一线,直到今天交通都称不上便利。相比之下,从印度到东南亚多是河网与平原,出海沿孟加拉湾,其实比越过喜马拉雅和横断山要容易太多。就问,若你是商人或僧人,选南下刀林火海,还是顺海风东漂?
气候也有话要说,简直像老天有意撮合两地。中南半岛和印度纬度相近,年复一年的季风、雨水、泥土都像是兄弟。人来人往,带着家乡种子,也带着祖辈故事。看统计,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表明,南亚和中南半岛都是世界上少有能够持续自给自足的农业地区,古代文明在这里生根几乎是“顺理成章”?可谁又能确定,一切都是必然。
2.jpeg

说起来,印度对东南亚的“攻势”不光有商贸,更多是文化上的“软渗透”。史书里那些印度僧人、王子、婆罗门,不远万里带着神话歌谣和诵经习俗,常常最终把自己名字留给一座城、一条河、甚至一个王国。泰国各地、柬埔寨吴哥,至今能见到梵文名字遗迹。要追溯得更远,《本生经》中讲“黄金地”,那或许就是东南亚!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到现在没几个人能说清多少是真是假,学者有学者的看法,老百姓自有聊天的版本。结果就是,印式神话、佛教传说在东南亚随处可闻,连比邻的越南古诗都混杂了多处梵文典故。
可奇怪的是,虽然有那么多故事和信仰流入,印度人在东南亚早年的踪迹并不密集,倒多是同中南半岛本地王族结亲,慢慢地影响了统治阶级。史书说印度王子和当地女王联姻,然后建立“印度式王国”,听起来轻描淡写,却是王权转移的翻版,有点像一本小说——到底是王子“占了便宜”,还是女王“招贤纳士”?也只能看看泰国、老挝的那些神庙、金像,猜测历史细节。
3.jpeg

不可否认,有些记载看着挺“巧合”。比如中国正史里的扶南国记载,总喜欢拿外来的印度人当“共主”,这份“外人的荣耀”怎么来的?有种说法,古东南亚很多原住民族的组织松散,对外来高级文明比较向往。可类似情况中国边疆其实也不少,汉人移民常常也当“头人”,可未必被同化。反过头想:为什么东南亚那么容易“印度化”?是不是王权太弱?抑或本就爱吸纳外来故事?
关注再往深一点看,宗教变化是驱动力,很难讲清孰因孰果。南亚佛教讲究平等与解脱,中南半岛的平民百姓物产丰足,活得比印度底层百姓舒坦。精神追求没那么重现实压力,自然佛教能扎根。精通梵文的印度僧人成了香饽饽,管你来自恒河还是恒河对岸,有佛经就受欢迎。多位专家挖掘出来的壁画、文献,都能看出当年那些东南亚小国家“争相请来印度高僧做祭师”的痕迹。
4.jpeg

但自上而下的“印度化”,和中国影响并行不悖。中国商队和移民最早到得比印度人还早,但实际输出的是生铁、织布、耕作技术及丝绸。实用的东西是日常,一旦有外来神话、诗歌,反而能在节庆仪式上插队成功。资料显示,考古发掘的古东南亚丝绸残片,直接证明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要早于梵文石碑。但是这些交换换来的多半是物资,影响的是生活习惯,不是宗教信仰。其实,古代贸易中的丝绸、铜器、瓷器对于衣食住行变化巨大,这些又不容易写进史书,于是长期被误解成“影响不大”。想想这事有没有点冤屈?
也别只看王公贵族联姻、僧侣念经,其实老百姓怎么想,没人统计过。东南亚文明发源的那几年,人口流动太大,文化杂糅本就是主基调。可如果说中国影响全在实用和工具,不免过于绝对。宋元以后,不少汉人“落籍”东南亚,在地方做官,把儒家礼教甚至中文戏曲传过去,影响也不能小觑。你说呢?
5.jpeg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东南亚的“印度化”是精神层面的,中国影响主要体现在技艺和生活方式?这个判断,不敢说完全错,但未免“割裂”了两者融合的历史脉络。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经常左一刀右一刀,又给缝起来。比如东南亚佛寺里的莲花、法轮,摆明了是印度来的。可越南南部的土著服饰,却是明末从中国流行过去的。有不少互相影响的例子。
得提一下现实数据。以马来半岛为例,根据马来西亚移民局2019年统计,印度裔人口占比6.7%,多为18-19世纪随英国殖民者迁入。学者何平介绍,同期有大量印度劳工因本国经济崩溃,受雇马来亚、缅甸开矿种植,集中居住区常传出劳工冲突。可别忘了,在英国人操盘之下,印度人被设计成“制衡华人”的棋子。殖民文件提到英殖民者普遍认为“华人太有组织”,而印度人在社会结构上更容易被植入“中间层”角色。
6.jpeg

你要说,这是不是印度文化再一次占了上风?其实到了工业化以后的东南亚,印度人更多扮演劳动和服务业角色。真正影响国家文化走向的,反倒是二战以后东南亚土著民族自觉抬头、本土化运动风起云涌。比如马来、柬埔寨等国,反而又提出“去印度化”“本土回流”的主张,更强调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平衡。这样看起来,好像东南亚一直游离在“印度化”与“汉化”之间,随历史风向变换姿态。
有意思的是,按照历史周期律推算,原来那批古印度移民已经完全本地化。而如今活跃的印度人,大多是近现代新移民。文化认同也变得更复杂,有印裔马来西亚人公开表示,“和印度没啥关系了”,更像是一种对“外来类别”身份的另类表达。研究移民史的孙吴就指出,近两百年里东南亚移民结构被殖民者多次“打乱重排”,早年那种单向渗透的文化影响局面早就破裂。
7.jpeg

其实归根结底,都说文化影响是“阴影”,有时它更像无意的“撞色”。东南亚像印度还是中国一点?有时只看今天的寺庙金顶,明天要看市井里的华人小吃。也没哪个说得清。从数据来说,2023年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三国对中国贸易总额已超3000亿美元,新商业模式下中国影响力正重新席卷东南亚。
但也不能说印度式的心灵寄托已彻底消融。在曼谷的黄金佛塔前,梵音依旧悠扬。那一刻,可能连历史本身也会自言自语一句:“没什么是永久的,除了变化。”
8.jpeg

总归到底,东南亚只是自己,有时候更像个调料台,想加中国酱油还是印度咖喱,随手撒一把。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最佳拍档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