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饲料”喂出来的部队能不能打?
暂且不知道,但上一个敢这么干的人,坟头草已经七丈高。
连金将军都知道,困难时期要优先养活军队,只有先把军心稳住,国家才能稳固。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更是没一个不懂得护住枪杆子的道理。
但我们的“好邻居”印度就是那个例外,他们是真敢把士兵当“牲口”养。
印军后勤腐败乱象
早在2006年,印军就曾爆出过这么一则丑闻——很多士兵在吃完“达尔”之后浑身难受,呕吐拉肚子拉了一整宿。到底是啥玩意,能让“金刚不坏”的三哥都窜稀?
据了解,达尔是一种印度特色的豆制糊状咖喱料理,特点是做好后一锅一大糊,看不出煮熟前是什么原料。但士兵很快发现,让他们上吐下泻的根源可能不出在菜式种类,而是食材上。
紧接着又有印度士兵反映,这股味道,怎么那么像家里喂牲畜的饲料?
于是纷纷向上级汇报。
一开始,上面以为是新兵挑食,没太当回事,直到其他兵营也出现类似的症状,才不得不展开调查。结果一查吓一跳,大多数送检的样品,居然都检测出了猪饲料。
顺着这条线索,调查人员发现,是一些后勤部门中的“辛格专员”挪用伙食款,用1000吨的廉价饲料代替正常军粮,拌进咖喱里企图蒙混过关。
其实吧,印度人也是打小就被恒河水调教起来的,个个都称得上“钢肠铁胃”。
如果是正常的饲料,倒也很难让他们吃出问题。但坏就坏在,后勤用的居然还是不达标的劣质饲料,印度士兵们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长期摄入,就出现了重金属中毒的症状。
而与此同时,印度高级军官却在另一边享用着锦衣玉食,这帮人不仅自己大吃大喝,还把本该分给底层士兵的口粮拉到市场上倒卖,就连最苦最累的边防军也难逃其害。
2017年,一名驻守边境的印度士兵,名叫“亚达夫”,在社交媒体上连发三段视频,控诉部队提供的伙食太令人“难以下咽”、训练的强度太大,很多新兵都扛不下。
还抱怨说,印度政府确实拨发了额外的口粮,但都被那些贪腐的军官给私自倒卖了。最后他还忧心忡忡地表示,自己是在用生命揭发军方丑闻,他很可能会因为这些爆料危及生命。
果不其然,就在亚达夫发声后没多久,印度军方就以“他患有精神疾病,且经常酗酒”为由,判定他说的话不可信,随即亚达夫就申请“自愿退伍”,并被进行了为期数个月的调查。
可即便黑幕重重,每年依旧有很多年轻的印度人挤破脑要参军,军队高层也丝毫不担心,自己太贪会把手底下的人逼反。因为印度军队虽然腐败,但外面其实也好不到哪里。
据BBC一项调查显示,在印度14亿人口中,约有10亿人缺乏购买非必需品的可支配收入。
另一项数据则揭露出,全印有大约2.2亿多人长期营养不良。
尽管印度粮食产量很高,但主要用于出口,而且那些钱早已多半流进少数农业寡头的口袋里。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方式,正是造成饥饿的根源。
因此对于很多印度人来说,同样是挨饿,在军中挨饿,也比在外面挨饿好。毕竟印度兵役可长达17年,虽然日子可能苦了点,但待遇条件会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而慢慢改善。
所以很多印度底层民众都把参军视为翻身的机会,认为自己前期受的苦,不过是在为后期的“甜”做准备,自然就不会有所抱怨。
这种长期服役带来的关系网,则进一步加剧了腐败风险。新兵营养不良,老兵却个个挺着大胃袋,已是印军的常态。久而久之,部队里就充斥着各种混吃等死的新兵和剥削下属的老兵。
数据显示:
从2014到2017年间,死于肥胖相关疾病的印军老兵,甚至比在冲突中战死的还多。
讽刺的是,印度明明在全球军费开支中排名第五,却在新兵伙食预算上紧抠不放。
这又是为什么?
社会环境与制度缺陷的双重作用
首先,印军的军费开支分配相当畸形。
由于印度制造业落后,武器不能自给,所以他们每年780亿美元的军费预算中,有一半要拿出来采购军舰、导弹、战机等先进装备。
而印军的规模又相当庞大,有上百万人之众,另一半平均下来之后其实也没剩多少,留到伙食上的钱自然就少上加少。至于有多寒酸,看看印军平时的伙食就知道了:土豆加洋葱。
因为便宜,所以这两样菜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如果遇上高强度训练,洋葱拌土豆热量不够用,那就用高糖和高脂等垃圾食品来补充。
可问题是,糟糕的运输条件以及无休止的道路拥挤,常常让一些食材还没运到部队过来,就提前馊坏。尤其是土豆,一旦变质还会产生毒素。
印度的精锐部队驻扎在大城市里,交通便利,倒没什么问题;而如果是边境或偏远地区的部队,那可就太惨了,只能忍受营养不良甚至中毒。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印度本就粮食紧缺,而腐败又将这一问题进一步放大。
780多亿的军费,本来是够一些印度士兵吃饱喝好的,但是由于中饱私囊的普遍存在,导致再多也不够用。从2000到2023年间,印军内部正式记录的腐败案件就超过了1800件。
其中涉及伙食、军需供给的丑闻,更是占了相当一部分。
光是2013到2022年间,就上报了1080 起,相当于每三天就有一起。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2010年倒卖烈士遗属住房的“阿达尔什丑闻”事件。
原本印度政府批准在孟买建造的住房,是要分配给牺牲军属和退役老兵的,结果战士遗孀没分到多少,一堆印度的高级将领、政客和官僚,却个个住上了豪华海景房。
真正的印度士兵家属却只能流落街头睡天桥。
同样是赚死人的钱。
1999年,正当印巴两军在卡吉尔前线激战正酣时,印度军方高层居然打起了死去士兵的主意。战争刚结束,就被爆出以“战时紧急”为由,从美国高价采购军用棺材。
行情价只要1200美元一口的铝制棺材,却在印军采购官员手里抬价两倍,变成2500美元,并且一口气采购500具,外加3000个裹尸袋,总金额保守估计超过150万。
一半都是回扣,这油水未免刮的太狠了。
可以说,从活着的伙食,到死去的棺材,辛格专员们无一例外,都能找到赚取回扣的方法。
类似的虚高定价,还有2012年的“塔特拉卡车骗局”事件。
印度陆军用高出25%至35%的价格引进捷克军车,却发现报价被层层叠加,回扣率相当之高。
而国会批下来的预算就这么点,蛋糕就那么大,你贪一点,我贪一下,到士兵手上,估计就只剩稀得照出人影儿的咖喱了。可悲的是,印度士兵们不仅吃得差,住的也糟。
尤其是边境的那些高原部队,条件之恶劣,完全超出想象。在拉达克、锡亚琴冰川这些地方,海拔动辄五六千米,冬天零下40多度,缺氧缺到点根烟都难。
这样重要的前线部队,理应得到更好的资源倾斜。可现实却是,只有极少数的印度军官,才有资格住进3至5人一间的保温帐篷里,其余的大头兵只能十几二十个的在一间帐篷里挤。
身边能用来取暖的,只有煤油炉、发电板、以及尚存余温的战友躯体而已。
这跟在高原上“裸奔”没啥区别。
大多数印度士兵只能靠烧柴或劣质煤块熬过去,结果很多人冬天不是冻伤,就是肺病缠身。
更荒诞的是,印度高层明明批了巨额经费,用于采购“高原御寒装备”,可真正发放到一线士兵手里的,却是棉絮早已结块、军靴开胶渗水的边角料,穿身上像极了乞丐。
2016年,印度审计署(CAG)曾专门做过一次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边境哨所,缺乏合格的防寒服和取暖器。驻守锡亚琴的印度士兵,穿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军供棉衣。
而与此同时,负责采购的后勤部门,却在账目里报出了进口高原防寒服的天价合同,每件单价高达5万卢比,几乎够在市面买下三套专业登山装备。
钱哪去了呢?
显然是被上面层层克扣,最后只能“委屈”印度士兵裹着破棉被挨冻。
所以为什么每到冬季大雪封山的时候,印军总会从加勒万河谷的中印对峙线上撤下来,不是他们服软示弱,而是为了保命。寒风凛冽,他们根本守不住。
即便有个别的印度士兵体质异于常人,能扛住零下几十度不被冻成“老冰棍”,也很可能会因为缺粮少水渴死饿死。要知道,这附近的河流和支流均为半咸水,根本无法饮用。
而且由于后勤交通实在过于拉胯,新鲜食材也一直供应不上。
夏天兴许有一些新鲜蔬菜配咖喱,但到冬天就只能啃大饼充饥了。与此同时,还要面临潜在的高原并发症,像肺、脑水肿、以及低温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都能随时要了他们的命。
小结
这就是印度所谓“700亿军费”的真实写照。
大头基本都进了印度高官的私人金库里,而绝大多数的普通士兵只能捡别人吃留下的残羹冷炙,不仅吃不饱,睡不好,装备还贼拉跨,这样的部队能不能打,答案显而易见。
一个治军不严的国家,注定很难赢得了胜战。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