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泰国政坛的剧情,总是比电视剧还狗血。昨天还是女总理,今天就被宪法法院一纸裁定踢下台,全体内阁陪绑,一夜之间“王朝崩塌”。而为泰党不愧是见惯风浪的老江湖,立刻推出77岁的猜格森·尼迪西里顶上——一个退休前当过司法部长的老律师。政坛老人披挂上阵,场面既讽刺又无奈。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泰国政治最著名的规律就是:钦那瓦家族一旦触碰权力中枢,迟早会被制度“清算”。塔克辛被赶,英拉被拉下,如今佩通坦也难逃同样的宿命。连理由都差不多:涉嫌违宪、越权、违规。这一次,她因为和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洪森通话,被宪法法院认定触犯宪法,直接判决解除职务。说白了,不管有没有主观意图,只要触线,马上下台。
问题来了,泰国宪法到底是“宪法”,还是“尚方宝剑”?在很多人眼里,它更像一把随时可以落下的利刃。谁掌握了这把刀,就能决定总理的生死。政客们拼命攀爬,却永远走不出这种循环。
表面上看,这是法律对权力的制约;可从现实效果看,更像是政治势力间的较量。因为泰国政坛的根本矛盾,从来不是某个总理的对错,而是“谁能控制国家机器”。钦那瓦家族代表的是选票和民意,却总被传统精英与司法体系联合围堵。每一次更替,都是一次“民意和制度”的冲突,结局往往是制度赢、民意输。
那么,猜格森的登场意味着什么?一个77岁的老人,被推出来稳定局势,看似中立,实则是妥协。他没有家族背景,没有群众号召力,但有司法资历。这种人选,用来给动荡中的政治降温刚刚好。但别期待他能带来奇迹,他的任务很可能只有一个:看守、过渡、别再出乱子。泰国政坛缺的不是过渡者,而是能扛起改革的人,可问题是,这样的人物一旦出现,就很快被清算。
对泰国来说,这种循环早已是宿命。每隔几年,总理换一个,内阁重组一轮,人民看着闹剧上演,日子照旧艰难。服装厂的工人、旅游业的小贩、街头的摩托司机,谁会在乎今天是谁坐在总理府?他们要的只是经济能喘口气,政局别天天打转。可偏偏,政治精英们总在权力的角力中拉扯,真正的民生问题被一拖再拖。
这次的戏码还有个特殊点:柬埔寨因素。佩通坦的下台导火索,正是那通电话。东南亚邻国之间本该多沟通,可在泰国的政治逻辑里,这却成了“违宪”。这说明什么?说明泰国政坛高度敏感,任何跨线动作都可能触发雷区。与其说佩通坦犯错,不如说她踩中了别人布好的局。
再把视野拉长一点看,泰国政局的动荡早就透支了国家竞争力。越南这几年狂飙突进,成了外资新宠;印尼搞大项目,雄心勃勃;菲律宾也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左右逢源。唯独泰国,明明有地理优势,却常年被政治动荡拖住脚步。投资者最怕不确定性,而泰国的政治环境,恰恰就是“随时可能翻车”。今天签合同,明天总理下台,这样的国家,谁敢放心投钱?
猜格森上台后,能不能稳住?短期或许能,但长期?没人敢打包票。因为决定泰国政治的,从来不是某个总理的能力,而是背后权力平衡的博弈。一旦新总理触动了某些既得利益,历史可能会再次重演。
泰国人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很多人已经对政坛换人麻木了。你上台、我下台,最后的赢家不是选票,也不是人民,而是那些永远坐在幕后的看不见的手。
讽刺的是,每次宪法法院宣判时,都声称自己是“维护宪法的尊严”。可普通人看在眼里,更多的是“司法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这种印象一旦固化,宪法的威信反而会被消耗。人民开始怀疑,这部宪法究竟是保护他们,还是保护权力?
所以这场戏,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谁当了总理”,而是“泰国政治还能这样走多久”。如果一国的政治总是循环在“上台—下台—清算—换人”的轮回里,谁来推动经济?谁来保证稳定?没有答案。
看似热闹的政局,更像是一场没人愿意收尾的连续剧。演员一批又一批换,观众早就疲倦,只剩下后台的掌控者乐此不疲。泰国政坛的困境,不是缺演员,而是剧本太死板。
所以,77岁的猜格森或许能坐上总理宝座,但别指望他能改变什么。他只是另一张过渡的面孔,而泰国的政治魔咒,依旧在悄然倒计时。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