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架战机整齐列队,红毯、军乐、掌声,航展级别的排面。镜头往前一推,你会觉得这回印度空军要扬眉吐气了。镜头再一拉远那6架,尾部空空如也,像是缺了最关键的那一口气。
5月7号那场印巴空战之后,很多人心里都在打鼓。打到关键节点,印度空军的作战表现低得让人不敢回看回放。飞行员不怂,架不住装备不给力。更刺眼的是,这种尴尬背后,藏着一条拖了几十年的老线头。
印度空军的战机编制,简直就是一座飞机博物馆。俄罗斯的米格、苏霍伊,英国的美洲虎,法国的阵风,还在计划把美制机型往里塞。架构看着热闹,维护起来头都大。航电不通用,弹药不通用,地勤保障全靠拼凑。到了要打仗,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前线就吃瘪。
印度也想摆脱这种局面,于是搞了光辉战机,定位轻型,目标很明确,替换遍布全军、老得掉渣的米格21。说实话,这个定位不复杂,思路也对路。问题在现实层面。立项在上世纪80年代,时间一晃过去了四十多年,米格21还在服役名单上,光辉还在追着交付计划跑。节奏慢,进展碎,空军一线等得心焦。
5月那场空战像一记闹钟,该换新的必须换,不能再拖。催促声压到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头上,压力肉眼可见。于是8月22号,企业把批量交付的8架光辉摆到台前,仪式感拉满,宣传铺开。现场镜头摆过,近景那两架抛光打蜡,像样。远景那几架尾部空洞,不见发动机,像没装裤腰带就硬上镜。网友一句话,直戳要害。别把仪式当生产力,谁都看得出哪儿少了件要紧货。
十五年前,中国在歼11B上也卡过这道坎。机体趴在停机坪,等发动机等得发霉。那是成长中的阵痛,谁都绕不过去。时间拨到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发动机这个核心,还卡在印度的脖子上。感慨之外,更是现实的冰水。
光辉的动力,不是印度自产,是美制F404。下一步还想上F414。发动机这类东西,不是拍脑门能拿到的。美国自己的军工产线这两年也忙得冒烟,生产节拍乱,交期一拖再拖。买家再着急,也只能在清单后面排队。发动机供不上,机体再多,也只是地面装备。工厂可以先把机体做出来,但试飞、定型、交付全被卡住。光辉如此,挂在PPT里的AMCA也绕不开。它同样指望F414来点火,连引信都没装上,谈不上起飞。
这不是一款飞机的麻烦,是一条链的病灶。印度军工这路子,长期靠买。航电买,雷达买,导弹买,关键零部件能买尽量买。平时看不出问题,全球化顺滑的时候,左右逢源,谁都能聊两句。形势一变,人家自家都供不上,轮到你,就得等等再说。等着等着,空军建设就把黄金时间丢了。
还有个更隐蔽的坑,万国造听上去热闹,维护层面就是灾难。每一型背后是一套标准,一套工具,一套训练。一线飞行员需要熟悉多套座舱逻辑,地勤要背上厚厚的手册,备件堆得像超市仓库。到了要打仗,系统越复杂,越容易出小概率事故,叠加起来就是大概率掉链子。那场空战的尴尬,不是偶发,是体系性的反噬。
那组照片,有人问,会不会只是总装流程,先装机体,发动机最后再上。话说得没错,流程里确实有这种做法。可这回场面太大,八架一起抬出去领奖,却有六架还没装上动力,这种反差感,真不太适合拿来做门面活。官方没有解释更多的细节,交付是不是带发动机,哪几架可飞,外界看不清,只能从画面里猜。越猜,越让人心慌。
这回的风波,对印度空军是提醒,也是倒逼。别再沉迷于仪式感,别再沉迷于PPT。发动机要推进本土化,哪怕慢,也要把最痛的环节啃下来。平台要控制型号数量,给一线留下可维护、可训练的余地。采购要有稳定节奏,不要一阵风,吹起又落下。还有信息化体系,得真正拉通。天上打一拳,背后要有数据和后勤做垫。
光辉这条线还有没有机会,当然有,只要把节拍稳住,把动力卡点解决,轻型战机就有用武之地。任务分配清楚,航程、载荷、成本,找好平衡点,它就是一把顺手的小刀。问题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让它真正飞起来,不是摆在礼炮声里,拍照就算交付。
士气这种东西,看不见,抓得着。一线飞行员抬头看到的是跑道尽头那道热流,是起飞时尾喷口里的那团火。动力不足,延迟交付,一线心里就会打个问号。问号多了,战术上的自信就会动摇。这不是纸面指标能弥补的。
舆论场里,有些嘲讽,有些愤怒,也有劝诫,关键是行动。把那六个空洞补上,把产线节奏拉顺,把对外依赖降下来。哪怕慢一点,别再用摆拍掩盖问题。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