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26国首脑齐聚北京,莫迪拒绝出席,美国拉拢失败,印度自立门户?

晓莹博士 · 3 天前
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即将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还有8位议长、副总理,8位高级别代表,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9位前政要——规格拉满了,镜头感也十足。有人问:“怎么没见莫迪?”更有自媒体直接断言:“莫迪拒绝出席阅兵、拒接美国电话,要做‘第三极’。”这些说法看着热闹,其实经不起推敲。我先把新闻捋一捋,再把逻辑串清楚,让这事落到实处。
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召开,两天的会期,外界早就有风声:不少参会领导人会先去天津谈务实合作,再坐高铁去北京参加九三纪念活动,节奏安排得很顺。普京就是按这个节奏来的,朝鲜最高领导人也来了,东南亚、中亚、独联体的朋友们一个没少。莫迪确实飞了天津,会面、议程、合影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他只参加了“上合”的活动,没把行程延伸到北京的阅兵环节。最近中印互动其实在升温,印度防长、外长都访华了,签证便利化也在推进,这些都是公开信息。这么一对比,莫迪不出席阅兵,难免让人觉得“另有打算”。
1.jpeg

有人给了个“面子论”解释,说印度不想看中国展示军力。我不认同这个说法。阅兵这种场合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语言”,尤其在亚洲政治语境里,谁和谁站在一起、站多久、站在什么位置,都有讲究。我研究印度外交习惯多年,它的核心是“战略自主”,操作上喜欢“降低象征敏感度”。说白了,凡是容易被解读成“选边站”的强符号场合,印度都会下意识往后退半步,不让任何一方把它当成自己的“宣传素材”。这不是怕谁,而是把外交筹码用在最能换利益的地方。
合不合理,得放在具体情境里看。中印边界问题还没彻底解决,军方对峙虽然降温了,但没完全“归零”。莫迪在国内要面对两拨舆论:一拨是安全圈的人,对中国一直高度警惕;另一拨是亲西方媒体,紧盯着他和美国、日本的关系。要是他出现在北京阅兵的镜头里,国内反对派立马会给他贴“对华示好”的标签,搞砸他苦心经营的“强硬且自主”的形象。把政治成本算到这一步,任何一个成熟的领导人,都会在象征层面踩刹车。
别忘了还有日本的因素。印度和日本在经贸、基建、供应链上合作很多,“四方安全对话”也摆上台面。日本在历史叙事上有自己的立场,还公开劝过一些国家和中国保持距离。莫迪要是在这个节骨眼出现在北京的城楼上,等于投了一张象征意义极强的票——这张票的价值不在北京,而在和日本、美国谈判的议价桌上。所以他宁可按住北京这张“镜头票”,也要守住和日美在投资、技术、产业链转移上的谈判空间。
有人又把焦点转到美国,说特朗普对印度加了50%的高关税,纳瓦罗还上纲上线,把火气撒到印度头上。这个说法我只同意一半。美国确实喜欢用“工具箱”施压,关税、长臂管辖、二级制裁合规、技术审查,该用的都用上了。印度靠买俄油套利赚钱,这是公开的事;华盛顿要给国内舆论找个“背锅的”,印度很容易被点名。但要是说美国和印度“彻底翻脸”,就不符合实际了——美国长期把印度定位成印太地区的关键伙伴。拉一把、打一下,是它对大多数国家的常规操作。
2.jpeg

顺着这个思路看“拒接电话”的传言,我建议大家先冷静点。所谓“多次致电被拒”,没有可靠的公开记录,目前也没相关官方信息。我更愿意用“沟通分层”来解释:美国在关税、制裁合规、俄油、关键技术这些问题上又打又拉,印度就用“降低象征敏感度”来保留余地——不在镜头前给任何一方送素材,谈判时只盯着具体的清单和配额。这比“接不接电话”的戏剧化说法,更贴近真实的权力博弈。
回头说阅兵这事,很多人只盯着“谁来了、谁没来”。名单长、镜头满,这是事实,但更关键的是,我们把天津上合峰会和北京阅兵做成了“组合拳”:前面谈务实合作,后面搞象征仪式。愿意两场都参加的,说明友谊更深一层;只参加前面的,也能把务实合作的盘子做起来。国家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是“能合作到哪步就到哪步”的弹性曲线。普京和朝鲜最高领导人的出席,凸显的是中俄、中朝的战略默契;东南亚、中亚、独联体的整齐到场,强化的是“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的地缘网络。莫迪的缺席,更多是他维持“战略自主”的手法,没必要放大成“翻脸”。
说到这儿,问题就落到“印度到底想不想做第三极”上。“第三极”听着挺提气,但我更愿意把它拆成三张清单:技术、能源、制造。印度在技术和资本上需要美日,在中间品和设备上离不开中国,在能源和军工维护上还得找俄罗斯。这三张清单互相咬合,谁都替代不了谁。短期内说“独立成极”,更像一句口号。印度真正擅长的是“多元对冲”,在不同的合作里讨价还价。这需要体量、需要经济增速,更需要把国内的治理和基础设施搞上去。说白了,想“自立门户”,先得把“门框”和“门板”造结实了。
3.jpeg

把莫迪不来北京解读成“怕了中国的军力”,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印度当然清楚中国的军力实力,没必要用忽悠的笔法来强调。更接近真相的是:他把“观看军力展示的象征权”,换成了“谈判桌上的实际筹码”。这套算法有时候显得冷漠、不好看,但从国家利益角度讲,是有效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惩罚印度的“谨慎”,而是让它算总账时觉得“来中国合作值、能留住利益、没风险”。
有人会追问:“美国会不会因为印度的‘骑墙’失去耐心?”美国对中国在高科技和资本上卡得紧,对印度则在市场准入和合规上有抓手——政策目标不同,手段也不一样。别再用“打不动中国就打印度”的直线思维想问题了,这是把复杂的政策工具箱当成了一根大棒。美国不会放弃印度,也不会放松压价;印度不会疏远美国,也不会丢了俄罗斯;中国不会把印度当成非友即敌,更没必要为了一个镜头赌上整个双边关系。
这里还得辟个谣。有人把G7的俄油价格上限解读成“全面禁运”,还推论出“印度违规才被制裁”。事实根本不是这样——价格上限留了很多模糊空间,既想压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又怕全球油价失控。所以你才会看到美国一边放狠话,一边留余地。印度利用这个模糊空间套利没问题,美国国内要找情绪出口也能理解,但别用“非黑即白”的剧本套“灰度政策”的现实。
至于“面子”——外交里确实有面子,但不是决定性的杠杆。阅兵场合给足面子是礼节,但战略自信从来不是靠镜头“喂”出来的。我们把天津上合峰会办好,把北京阅兵办好,把“务实”和“象征”整合成一套完整叙事,国际社会自然能读懂信号。有人来、有人没来,很正常。关键是让参与者在议题上有收获,对合作节奏有预期。这比追着谁的行程做道德评判实在多了。
莫迪没来北京参加阅兵,这是印度外交的常规操作——他们就是不想在这种容易被解读成“选边站”的场合太过显眼,既不是怕了谁,也不是要跟中国翻脸。
美国对印度的态度也很明确,一会儿拉拢、一会儿施压,但不会真的闹到彻底掰了的地步。
印度说要做“第三极”,短期内其实就是借着跟各方打交道的机会讨价还价、找平衡;真要想独立撑起一片天,还得先把自己的制造业、教育、基础设施和制度稳定性这些基础短板补上。
对中国来说,不用纠结于情绪上的对错,重点要放在实实在在的合作清单上:把该合作的项目推进好,把边界问题稳住,给合作多留些灵活空间,别逼着人家非得“选边站队”。
现在这种多国之间的博弈,不是比谁冲得快的百米赛跑,而是比谁节奏稳、能坚持、后勤保障足的持久战。谁能把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做扎实,把可能出风险的地方防到位,谁就能在下一轮较量中更占主动。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晓莹博士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