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从中考到高考,每一步都在分层

教育思享 · 3 天前
高考那场面,说是终极舞台一点不假,聚光灯照着,所有人都盯着。可往前数,中考才是孩子们碰到的第一道“筛子”。
你发现没?
这筛子有意思,它不是挑出最饱满的麦子,反倒像是把跟不上趟的麦粒先抖出去。
说白了,中考的难度,真算不上能选出什么顶尖人才,但足够让一部分孩子提前离开这条道。
更糟的是,有些孩子就算挤破头进了高中,面对那课程量,就跟刚拿到驾照就被扔上高速似的,手忙脚乱,保不齐就追尾。
1.png

因为教育这事儿,本质从来不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口号能概括的。
真要论起来,该是让花自然开花,让草好好长草,各有各的去处。有人天生就爱琢磨逻辑,有人摆弄东西是把好手,有人跟人打交道特别顺,这些都该被看见,被当回事。
毕竟教育的本分,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捏成一个模子,而是帮他们找着最适合自己的地方。但现在呢?
家长愁得睡不着,老师也没办法,孩子累得直不起腰,大伙儿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被按一个标准磨啊分啊,少了点对每个生命节奏的耐心。
2.png

说起来挺怪的,现在好多人都有种赛跑的错觉,幼儿园就把孩子往起跑线上推。
按说幼儿园,就是让孩子高高兴兴跟同伴玩,学会自己吃饭穿衣,顺便对看书认字有点兴趣就行。
可在有些家长眼里,那地方早成了“战场前沿”。
识字班、奥数启蒙、英语口语课,一股脑往孩子身上堆。就怕别人家孩子能背《唐诗三百首》,自家娃只会唱“两只老虎”。
这些家长一边喊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边没留意把孩子逼成了小“卷王”。
但成长这事儿,规律就是得一步一步来。
种子要发芽,总得给点时间。你硬把它往土里拽,最后只能连土带苗一起扯出来。太早使劲逼孩子的,确实可能在幼儿园占点先,小学也能领先一阵,初中或许还能撑着。
可等到真需要自己动脑子、自己安排学习的时候,他们常常就跟不上了。
再到小学六年,日子长得很,课本上的东西其实不算难。
表面看班里多数孩子成绩差不多,没什么大区别。但那只是看着像,真正的差距,在“怎么学”这点上,悄悄就拉开了。
有些孩子,习惯了自己安排学习,上课能听明白,下课还能举一反三,玩和学都能自己拿捏好。另一些呢,成绩看着不错,可全靠培训班盯着、靠刷题堆出来。
题做得多了,看着效率挺高,可一旦跳出平时练的那些套路,立马就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3.png

到了初一,情况就开始露苗头了。
初一课本上的东西,看着跟小学差不多,可孩子思维能力的差别,这时候就显出来了。一个孩子能把解题方法变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另一个就只会死套公式。
等初二一来,几何、函数这些得靠强逻辑和抽象思维才能啃下来的内容一上来,那些总靠着外面帮忙的孩子,就显得特别费劲。
初二这道坎,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课堂上,分层就明明白白摆在那儿了。数学、物理、英语,从不同角度考孩子的理解和思维。以前靠死记硬背还能应付的,突然发现背也背不过来了;以前仗着熟悉题型的,发现题目开始不按常理出牌。
这个阶段,两极分化特别明显。
一部分孩子慢慢进入“轻松跟上”的状态,甚至还有功夫发展点爱好;另一部分就掉进“怎么都学不懂”的焦虑里,成绩掉得厉害。到了初三,那差距就彻底摊开了,跟两个平行世界似的。
一个世界的孩子在琢磨怎么为高考铺路,另一个世界的孩子还在担心能不能上个中专。
好多人一听“分流”,就觉得是给一部分孩子下了定论:你们没未来了。其实不是这样。教育让人觉得残酷,就在于它必须承认人和人的不一样。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成“玉”,有些就是鹅卵石,非要拿刻刀去雕,最后只会把石头和刀都毁了。
4.png

所以中考分流,不是放弃谁,是为了更实在地培养人。
那些在学习上明显吃力的孩子,未必就没价值。他们可能在技能培训、职业教育里,反而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只不过家长往往受不了这个安排,总觉得“不上高中就是失败”。
这种想法,反倒让孩子更看不起自己。
实际上,教育这东西,就该有些层次感。
比如,幼儿园重点在习惯和兴趣,小学打打知识和方法的底子,初中练思维能力,高中再往深了钻。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活儿,硬要提前跨过去,就像地基没打牢就盖楼,塌得只会更快。
因此,家长要是真想帮孩子,别总盯着什么起跑线。
对孩子来说,成绩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方法,学会自己琢磨事儿。碰到问题,别先想着找标准答案,先自己试试看,哪怕想错了,也比被动等着别人说强。
思维这东西,跟身上的肌肉一样,不练,就会越来越没劲儿。
等初二、初三压力上来的时候,千万别觉得自己不行,可能就是方法没找对。背过的知识点能复习,可不会用的思维,必须好好练。
所以你看,有的孩子成绩能“突飞猛进”,有的却“江河日下”,差别就在能不能不总靠着别人。
5.png

说到底,教育不是要造出一群只会考分的机器,是让孩子在该有的阶段找到合适的位置。有人适合搞学问,有人适合学手艺,这两条路都该被当回事。
中考分流就是提个醒:人生的赛道不止一条。
真聪明的做法,不是硬逼着孩子往前冲,是帮他们认清楚自己,选一条能走远的路。父母看得多远,往往决定孩子心里多踏实。
要是能放下那点“面子”,多给点耐心和尊重,孩子反倒能走得更稳。
所以啊,教育是挺残酷,但也能挺温柔。
只要咱们肯承认孩子各有各的不同,让花好好开,让草好好长,他们最终都能活成最适合自己的样子。
你们说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教育思享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