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红中国制造2025搞得太红火,连工业0.5都没搞明白的印度,居然也想学人家整个工业5.0玩玩。
谁又抛出一个新词,把全球制造业的天花板往上顶了一截。答案竟然是印度。有人笑,有人不屑,也有人认真地问了一句:靠不靠谱。
这个名头很大的新词,叫工业5.0。具体说法是把人重新放回工业创新的中心位置,让人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协同配合,打造一种更聪明、更有温度的生产模式。口号不难听,还挺顺耳。配套动作也很快,官员定了调子,放了狠话,2025要做人工智能年,给超四千万学生上人工智能课,培养未来劳动力。听起来像是给下一代装上了加速器。
砖还没垒稳,就想盖第十层。纸面上是愿景,落地里是泥泞。印度的现实,大家心里多多少少有数。手续多,规则变得快,土地贵,进口限制不少,能耗算账又难做。企业跑一圈,算完账单,算完时间,到头一看,不少人还是摇头。摩擦成本这四个字,真不是段子。
为什么这话题能点燃舆论,因为前面有个硬对照。中国制造2025十年一圈,走得扎实。起步那会,我们还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干的是拼手速、拼汗水。一路挨打,一路升级,反而越打越有劲。目标有260多个,到2024年春,起码八成多已经实现。C919飞起来了,5G铺到了角角落落,造船速度拉着世界往前跑,产能比美国大出两百多倍。电动车更猛,原本设的2025年销量目标是三百万,结果2023就冲着一千万去了。这个反差,谁看谁心里咯噔一下。
德国工业4.0当年也是金光闪闪,结果呢,能源价飙,产业链抖,化工、汽车、机械三大支柱出现裂纹。大众在海外市场吃力,零部件巨头压缩人手。5G选错路,智能化改造慢半拍。概念喊得响,项目落不下。调侃一句,4.0走着走着成了404。默克尔苦心经营多年,接班的人把底子消耗得飞快,这个教训就摆在眼前。
印度这套工业5.0,说的确实漂亮,人本、协同、可持续,这些关键词抓得准。可现实不看文案,看地面。印度连上轮中国加一的机会都没接牢。集成电路大单子,光是风声大,落地难。富士康和本土伙伴喊了一嗓子,标价一百九十五亿美元,半导体项目说着说着就散了。其他企业看过地,算过账,也有不少回头车。苹果、三星这两个最能打的,迁产计划推进得不快不慢,一会卡在零部件,一会卡在熟练工,一会又卡在配套政策。拉开大幕不难,唱全套戏最难。
印度有市场,有人口,教育水平也在提高,软实力不错。没错,这些都是资产。可产业这东西,不是光拼嘴。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政策,重资产重投入的基础设施,密密麻麻的配套供应商,海量的工程师和技工,外加一条不出幺蛾子的电力网络和物流网络。每一条都是慢工出细活。每一条都靠日复一日地拉扯、打磨、修补。喊口号不花钱,铺管廊、建码头、拉电缆,那都得真金白银。靠概念省不了时间。
印度这次提工业5.0,既有自信,也有焦虑。自信来自人口红利和全球资金的注意力。焦虑来自身后那阵柴油味。中国制造这辆车一路加速,别说后视镜,连尾灯都不太好看清。加上又遇到关税大棒,想当替代者的人一多,心里自然发紧。于是一个更大的词被端出来,希望在话语权上站个高地,抢个镜头,提振一下士气。
对比一下中国制造2025的走法,差距就更清楚。不是一纸计划挂在墙上,而是一堆硬骨头一个个啃。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拉起国产替代,轨道交通拿到话语权,航空发动机从材料、叶片、压气机、燃烧室一点点啃。大学扩招工程学科,高职院校把生产实操往死里教。地方配套园区一溜排开,供应商从小微升级到专精特新。每一个环节都死磕。这么多年,风吹雨打不断,越走越结实。
德国那边的故事也不是一句话能盖住,能源断供是一刀,产业外迁是一刀,政策犹豫又是一刀。工业4.0不是没价值,是真难。当年设计师画的蓝图是传感器到云端的闭环,实际一上产线,设备协议打架,数据孤岛顽固,网络安全坑里摔过跟头。更致命的是,宏观环境不给面子。便宜而稳定的能源,是制造业的米和油。没了这个,转型的容错率就没了。德国不止是技术问题,还是体系问题。
印度,最热的行业不是制造,是服务,是软件,是外包。班加罗尔深夜的灯光,更多是码农,而不是机床。要把人机协作这个词从PPT挪到车间,需要的不是英文简报,而是成百上千条SOP,是材料科学、精密加工、质量工程、供应链管理的组合拳。一个工业型社会的文化,甚至工匠对时间的理解,都会影响产线节拍。软件工程可以加班熬夜救火,制造环节很多时候只能按规程慢慢走。节拍乱了,良率就塌了。良率塌了,整条供应链一起赔钱。
不是泼冷水,谁都希望多一个稳的制造大国,全球产业链能更韧性。可话要说透。工业不是论文,不能靠造词。转型不是鸡血,拉着嗓门喊一嗓子就能飞。真想走到5.0,先别嫌0.5、1.0、2.0土。把这些最土的活一件件干到位,再谈酷炫的协同。人机协作不是不重要,前提是机器在稳稳地转,人能在有限时间里把问题关在厂门里。
中国这边同样不能松劲,越是走得快,越要盯住薄弱处。关键零部件、基础软件、工艺极限,哪一块都不能掉队。电动车看起来风光,电池回收、充电设施、车规芯片的耐久性,这些问题也在等着回答。造船产能强,海工高端设备的话语权还要再涨。C919飞了,全球市场认证、服务网络、供应保障还在路上。没有止步这个词,只有继续。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