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豁免政策将持续至11月29日,留给双方重新审视战略的窗口不足百日。从过往几轮博弈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方过于强硬都会面临国内反弹。美国企业和农业板块近来施加了较大压力,美国经济二季度增速降至-0。7%,制造业就业同比下滑2。8万人。中国出口增速也未恢复疫情前水平,同比微降0。4%。预计未来数月里,双方可能在某些产品关税上继续调整,但数字经济、数据流动、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深层分歧仍难以突破。如果后续美国推翻当前承诺,重启全面加征,中方很可能出台针对高科技产品的新对策。
补充观察
此次谈判后,中国副部长李成钢强调“尊重与合作”,这是对美方朝令夕改式谈判的警示信号。从2017年至今,美方政策累计调整超过14次,每一次“变脸”都伴随市场波动与产业重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务部针对半导体的闭门听证会,参与企业普遍表达了对供应链中断的担忧,而这类技术层面的压力可能随着协议周期推进而变化。
未来走向
考虑到双方都需维护自身经济稳定,预计中美短期内会在部分领域形成阶段性缓和,但系统性竞争格局难以改变。协议延长至11月29日之后,可能会再次启动新一轮谈判。如果双方能够依托现有进展逐步扩大豁免范围,将有助于全球供应链修复。但若出现政策逆转,包括金融市场和制造业内的避险操作都将明显增加。中美博弈既是关税竞争,也是影响全球秩序的长期较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