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中美在华盛顿密谈3天,中方代表团临走之前,给特朗普留了一句话

麒元点评 · 6 天前
华盛顿的会谈室门推开又关上,三天内不断有人进进出出。见财政部,见商务部,还约了美国商界坐下来摊开聊。节奏很紧,信息很少,外界只能从只言片语里拼图。临走前,李成钢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美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推动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看似常规表达,放在现在这个时点,分量变了。
1.jpeg

8月27日至29日,中方经贸团队在华盛顿连轴转。这不是突发奇想,前面铺垫早就有了。6月在伦敦碰了面,聊出了合作框架;后面到瑞典又把这层共识加固了一遍。这次等于把开好的头继续推进,选在了美国人自己的地盘,话说得更细,态度更明确。
气氛跟几年前完全两样,第一任期那会儿,特朗普对着中国商品加税,几千亿一口气砸下去,科技公司被卡脖子,市场一片紧张。很多人当时以为,中美经贸要拧到底了。结果没过多久,美国国内先叫苦。中西部大豆产区堆着一仓库一仓库的豆子,往外卖不动;汽车厂算账,零件贵了,整车涨了,展厅里人气冷了。各行各业的账本摆在那儿,真金白银地“疼”。
这回风向不一样了,会场里,企业界的话更直白。有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人开门见山:美国企业丢不起中国市场,现在只剩下合作这一条路。你能感觉到一种现实主义的回归。不是口头表态改了味,而是被市场和供应链一寸一寸地往回拉。特朗普团队想把经贸拉回“可控”的轨道,靠的是企业的压力,也靠选民的钱袋子。
2.jpeg

李成钢那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不仅是态度,更像是边界。意思很明白,定了的事要办,谈出的事要算,不能今天拍板明天变卦。这话在双方团队里,既是提醒,也是试金石。
过去几年,中美经贸最大的问题不是没共识,而是落不下去。上层定了方向,执行层面左右摇摆,时不时冒出清单、限制、例外,企业把合同签了,转头政策又变形。连锁反应一个接一个,信任成本扶摇直上。现在要修复,先把“说到做到”兜住,后面才有空间继续往里填。
这场会谈,绝不只是一张经贸桌子的事。把镜头拉远,全球经济正处在小心翼翼的恢复期。欧洲需求疲弱,东南亚护盘也很吃力。大家都在找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很多国家的订单来源和投资方向。中美如果能稳住节奏,不仅两国企业能喘口气,相关产业链上的国家也能吃到“稳定红利”。
3.jpeg

日本、韩国的企业一直盯着中美之间的温度计,气压回升,他们敢投;气压骤降,他们就收手。中东、拉美这类资源出口国也一样,中美经贸活跃起来,原油、矿产的需求跟着抬头,订单和运价都好看。老实讲,这种外溢效应,任何一届白宫团队都不会忽视。
特朗普团队想务实,路上也不全是平地。内部不一条心,这是现实。强硬派始终在场,技术封锁、实体清单、出口限制这几张牌还握在手里,随时有人想再打一次。有官员拿芯片说事,提议再加码。如果这股声音占上风,刚搭好的桥又会摇晃。再看政治节奏,2026年中期选举也快到窗口期了。熟悉的节拍又来了,拉票需要“姿态”,对华“硬一点”的冲动很难完全消失。这两股力量一左一右,难免拉扯。
4.jpeg

在这种氛围里,企业的态度就变得更关键。美国商会的调查摆在那儿,八成以上的企业希望继续在中国做生意,超过六成反对继续加税。这不是情怀,是利润表。工厂、渠道、售后、研发,一环扣一环,撤不掉,也没必要撤。市场给出的是最直白的指令:动荡太久了,大家都想稳下来。
经贸对话在美国首都开,象征意义不小。它释放出的信号是,白宫愿意把经贸这条线从“对抗叙事”里拽出来,走一条能被解释、能被评估、能被签字盖章的路径。这对全球是好事,对美国自身也是好事。过去那种“打一拳再谈”的节奏,代价已经露出来了。农业承压,制造业无奈,消费者对物价敏感。都在提醒政策制定者,别再拿市场当试验田。
5.jpeg

特朗普团队的处境,选票与就业,盟友与产业链,华尔街与制造业的诉求,常常不是一条线。要想兼顾,只能在经贸上搞一个“缓冲带”。谈,该谈;限,该限;但不能乱,不能一天一个说法。这其实就是“稳定可预期”。抓住这个点,别的博弈也会相对好做。
市场不喜欢悬着,企业算的是三年五年的账,而不是三天五天的热度。经贸关系每往前平稳迈一步,工厂就敢扩一点产,研发就敢多下一点预算,消费者就能少担一点涨价风险。说白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
这场三天的密谈,还给了外界一个提醒。中美的竞争不会消失,合作也不会消失。关键在于边界清楚,节奏清楚,别把经贸当工具性筹码反复甩。只要把共识落实,把机制跑顺,冰山会融一块,航道就会宽一寸。谁对这个世界的增长更上心,谁就能得到更多“确定性红利”。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麒元点评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