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据《防务亚洲》9月1日报道,印度在采购俄罗斯苏-57E战机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更换该机的核心部件,尤其是N036“贝尔卡”有源相控阵雷达,改为印度自行研发的“乌塔姆”或“维鲁帕克沙”系统。
这一要求令俄罗斯防务界大为不满。
对俄罗斯而言,苏-57是其标志性的第五代战斗机,原本被包装为与美国F-35、F-22和中国歼-20同级的旗舰产品,如今却被重要买家质疑其核心感知能力,这是在打俄罗斯的脸啊,以后我这苏-57还怎么卖给其他国家?
不过有一说一,俄罗斯的苏-57性能确实拉胯。
而印度此举也并非单纯出于技术评价,而是服务于其“自力更生”战略。
新德里方面强调,在未来所有战略性军购中,印度都必须在系统层面拥有主导权,包括源代码访问、本地化生产、国产武器整合等。
对于俄罗斯来说,这种要求比单纯的性能争论更具破坏性,因为它触及了军工出口的根基:过去的模式是黑盒封闭,意思是,我给你什么,你就用什么。
而印度现在的要求则属于点菜,像是苏-30这种前一代的产品,你点菜也就点了,我这最新一代的产品,你还要点菜,这就过分了啊。
(外媒报道截图)
单从雷达参数上来说,印度与俄罗斯的差距确实已经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交叉。
苏-57E搭载的“贝尔卡”雷达,由多个子阵列组成,包括机鼻的X波段主阵列、两侧X波段阵列和翼根的L波段阵列,总计超过2000个T/R单元。
这种设计带来的优势是全向覆盖、可同时跟踪60个目标并打击16个目标,还能利用L波段在探测隐身飞机时提供一定补充。
俄罗斯的设计理念强调多阵列协同,属于体系化思路。
然而其劣势在于仍采用砷化镓芯片,功率密度、热管理和抗干扰能力均落后于新一代氮化镓技术。
而印度提出替换的“乌塔姆”或“维鲁帕克沙”雷达,均基于氮化镓,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和信号处理能力。
“乌塔姆”已在光辉战机上测试,能同时追踪50个目标,锁定4个,探测距离超过100公里,升级版更能达到150公里以上。
“维鲁帕克沙”则定位于大型机,如苏-30MKI,强调抗电子战和远程探测。
相比之下,印度雷达在模块化、升级潜力和抗干扰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前景,代表了技术路线的更新换代。
当然,俄罗斯的“贝尔卡”在体系完整性和多阵列覆盖上仍有优势,其整体架构更适配苏-57的飞控与电子战系统。
简而言之,俄罗斯拥有更成熟的集成平台,印度拥有更先进的材料和部分模块化优势,谁更优秀,取决于你看重的是整体作战体系还是单项性能与自主可控。
也就是说,换不换都说得过去。
(苏-57)
而俄罗斯的担忧,是这种要求背后所折射出的战略问题。
首先,它直接冲击了俄罗斯在军火市场的信誉。不管苏-57性能是否拉胯,在俄罗斯看来,这都是旗舰产品,那么作为旗舰出口机型,如果在核心部件上被客户弃用,等于对外宣告性能确实不行,这势必会影响其他潜在买家。
其次,它动摇了俄罗斯赖以生存的军售模式。
长期以来,俄制武器采取黑盒交付,客户无权修改系统软件,也无法整合本土武器。
这样一方面确保俄罗斯的技术不被复制,另一方面也让客户在长期维护上必须依赖莫斯科。
但如果印度开了先例,未来其他国家也会要求类似条件,俄罗斯就难以维持既有的利润和战略控制。
可以对比一下法国,达索就死活不接受向印度开放源码,坚决反对印度整合自身系统,一点余地都不给留,毕竟这是印度,好好的战机,经过印度人的手,可能莫名其妙的就摔了,但最终被砸招牌的可不是印度。
再一个,这还会削弱俄罗斯对印度的影响力。
俄印关系几十年来以武器合作为纽带,印度空军主力战机大多源自俄罗斯设计。
如今印度一旦实现关键部件自主化,将逐渐摆脱对俄依赖,增强与美法谈判筹码。
俄罗斯非常清楚,印度推动“主权优先”战略的最终结果,就是逐步去俄罗斯化——什么都自己造了,也就没有必要买俄罗斯的。
在俄乌战争背景下,俄罗斯军工体系已因制裁和战时需求承压,如果连印度这样的长期客户也不能留住,莫斯科将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这就是俄罗斯的焦虑所在:问题不在于换不换雷达,而在于一旦换了,整个军售体系的逻辑将被颠覆。
(N036“贝尔卡”有源相控阵雷达)
实际上,为了留住印度,俄罗斯已经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让步,承诺提供完整的源代码访问权限,让印度能够在航电、电子战、任务系统等方面进行自主改动。
这一点不管是美国还是法国,都没有商量的余地。
而且俄罗斯还愿意让印度整合自己的导弹,将能兼容印度自产的阿斯特拉中距空空导弹、鲁德拉姆反辐射导弹等武器,这意味着印度能将自己的武器体系嵌入到俄制平台上,逐步建立印度式作战生态。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提出可以在印度现有的苏-30MKI生产线基础上,实现苏-57E的本地化生产。
这不仅是技术转让,更是产业链的开放,让印度从一个买家转变为制造者。
对于俄罗斯乃至所有出口高端军火的国家来说,这都属于底裤都脱了的让步,已经把姿态降得非常低了。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印度总理莫迪)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就显得有些蹬鼻子上脸了,俄罗斯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不妙,所以提供了其他卖家不会提供的丰厚条件,但印度仍然不知足,认为自己掏钱了就是大爷,你就得把我伺候好了,如果不满意,爷就不要了。
但关键是,印度自己没这个本事。印度自己造的飞机啥情况全世界有目共睹,自己家的飞机就是一个缝合怪,现在又要去缝俄罗斯的飞机。
而印度整体航空工业基础、平台整合经验、飞控和隐身材料等方面都远不如俄罗斯。
它之所以敢提出这种要求,根本原因在于主权优先于性能,也就是说,印度宁愿牺牲一部分性能,也要确保自主可控。
因此,双方在苏-57的问题上,实际上始终都没有对齐颗粒度,这也是为什么这笔订单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双方都觉得按照对方的条件交易很膈应,事情也就逐渐变态起来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