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国女篮在昆明高原集训如火如荼。
宫鲁鸣挂帅,一批“00后”小将挥汗如雨,目标直指新奥运周期。
然而,老将李梦的连续落选,以及“女版姚明”张子宇的横空出世,让这支队伍的未来充满了变数。宫鲁鸣的“新血计划”究竟是妙手回春,还是险棋一招?
新老交替:一场不得不为的豪赌?
本次集训,宫鲁鸣的目标非常明确——为中国女篮的未来铺路。集训重点放在年轻球员的投篮、防守和后卫线能力提升上,“万次投篮计划”更是被视为重中之重。
球迷们对此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在实战高压下,单纯的重复投篮效果有限。与其追求一万次投篮的数量,不如提升在对抗下的投篮稳定性。
更令人关注的是老将的集体缺席,尤其是30岁的李梦。
正值当打之年的她,连续两次无缘集训名单,引发了广泛的惋惜。与此同时,国内联赛对运动员的“年龄红线”也再次引发讨论。在欧美赛场,38岁的老将依旧活跃,经验往往比年龄更重要。
“女版姚明”横空出世,是希望还是捧杀?
与老将的黯然失色形成对比的是,18岁新星张子宇成为了集训营的焦点。凭借着2米20的身高,她在篮下拥有绝对优势,被誉为“女版姚明”。宫鲁鸣对她也寄予厚望,将其视为未来核心。
在光环之下,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张子宇的技术还略显稚嫩,移动速度慢,在高强度的国际比赛中能否顶住压力,依旧是个未知数。过早地将“未来巨星”的帽子扣在她头上,是否会适得其反?
更关键的是,为了给张子宇腾出成长空间,是否会牺牲球队的整体平衡?一支强大的队伍,不能只依靠一人。
“新血计划”:打破瓶颈还是矫枉过正?
宫鲁鸣的“新血计划”,意在打破中国女篮多年来依赖老将的局面。转型并非简单的“换血”,更不是对老将的“一刀切”。年轻球员需要成长,老将的经验同样宝贵。
中国女篮的未来,不应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既要给张子宇们提供成长的沃土,也要给李梦们证明自己的机会。毕竟,在篮球场上,实力与年龄无关,最终决定成败的是能否赢球。
两周后,中国女篮将迎来热身赛的检验。届时,年轻球员能否在实战中展现训练成果?张子宇又能否在成年队的对抗中站稳脚跟?这些答案,将比任何争论都更有说服力。
思考题:你认为这次集训后,年轻球员能扛起大旗吗?还是应该给老将更多机会和理解?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