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总理佩通坦下台,理由是佩通坦在和柬埔寨前领导人洪森通话的时候,说了边境军队的坏话,洪森将自己和佩通坦电话公布后,直接引爆泰国政坛。而佩通坦之所以要和洪森通话,则是因为泰国和柬埔寨在边境发生了军事冲突。所有的事,似乎都是连贯的,由于历史上泰国柬埔寨双方对帕威夏寺存在领土争议,所以双方总会在边境产生冲突,而佩通坦在政治立场上和泰国军方属于竞争者,现任柬埔寨名义掌权人是洪玛奈,而洪玛奈就是洪森的大儿子,那么佩通坦直接找洪森谈似乎是最简单的解决方式。而洪森则很好的利用了佩通坦的“口不择言”,掀起了泰国内部纷争。
所以,整个事件的赢家有两个,台面上的一定是洪森,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台面下的则是泰国国王。要知道,早在2006年,泰国军方发动军事政变将他信赶下台,期间泰国国王就以调解人的身份,重新开始获得泰国实权,理论上,君主立宪制下的泰王应该是国家形象代言人,实际上,泰王的权力正通过一次次调停不断恢复。
泰国这个国家,说复杂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你可以将泰国看成一个权力结构上的三国演义,泰国有三个权力支点:
第一个支点就是泰王,泰国第一个统治者是达信,或者说中国潮汕人郑信。打败缅甸贡榜王朝,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后来其部下郑华,名字是昭披耶却克里杀死了达信,那便是拉玛一世,建立的国家就是暹罗,一开始暹罗政权实际上是一种曼陀罗政治结构,这在东南亚很普遍,也就是国王控制王国中心区,周边地区以朝贡的方式和中央建立联系,此时,暹罗的边界是不清晰的。直到英法殖民。在暹罗的东边,是法国控制的老挝,越南和柬埔寨,而在暹罗的西边,则是英国控制的缅甸。而英法之间要缓冲区,于是就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了泰国的国界。泰国拉玛五世朱拉隆功被认为是一代明君,真相是通过和英法勘定边界,并利用英法缓冲的想法,最终以牺牲国土面积的方式免于成为殖民地,而泰国和柬埔寨在帕威夏寺的领土纠纷,就是殖民时期埋下的种子。
第二个支点就是泰国军方。1932年,泰国改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内在原因是世界级经济大萧条,外在原因是泰国军队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泰国军政府开启掌权。然而军方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派系林立的结果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至2013年,泰国军方有记录的军事政变就有十八次,名义上军方听命于国王和人民,实际上是军方各个派系通过掌控权力来获取经济利益。
第三个支点就是新资本家。2001年,上台的他信本来是电信巨头,如果没有王室和军队的支持,资本家又想要获得政治影响力,那么只能依靠民众的力量。而王室和军方之所以愿意开放民选,说到底还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让泰国经济陷入困境,想要让民选总理来刺激经济。而泰国的经济蛋糕总共就那么大,你新资本家占了,那么王室和军方的经济利益势必受损。所以,2006年新一轮军事政变开启,他信去参加联合国大会,结果国内政变,国家被接管。
总之,泰国的事,往往是一个循环,军方和王室属于固化的食利阶层,在存量财富博弈中,一旦遇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会出现利益纷争,此时,双方会考虑通过民选总统,让新资本家来为泰国搞活经济,但民选总统要腾挪经济,势必要动旧利益集团的利益,和军方的冲突就在所难免。而泰国王室,是全世界最富有的王室,名义上是国家形象,没有实权,但实际上,通过调停军方和民选政府,王室的权力能够不断扩大。这里就要说到权力是什么?权力是影响力,如果王室可以一句话平息军事政变,那么王室就拥有权力,权力附带的经济利益就会更多的流向王室。所以说,泰国的经济问题,实际上也很典型,就是一个阶层固化,难以打破的分配难题。又或者有人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