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成立以来的最大规模峰会落地,普京到了,卢卡申科到了,伊朗新总统佩泽希齐扬也到了。最抓眼球的,还是那位常年不露面的客人——印度总理莫迪。
他来了,但只来一半。上合峰会他参加,九三阅兵他不去。两场活动只隔两天,他却把行程切开。更耐人寻味的,是他来华前一天先飞了一趟东京,和日本首相石破茂见面,拿走一个超大手笔的承诺:未来十年,日方拟向印度投下10万亿日元的民间投资,折合人民币大概四千八百多亿。转身,莫迪就飞来了天津。
8月29日晚,东京,两人坐下来没绕弯子。印度希望扩大跟日本的经济合作,点名了半导体、药品、清洁能源这几块。背景板也摆在那儿,美国把对印度的关税往上抬,力度不小,有说法是加到50%。日本这边表态更直接,十万亿日元的投资愿景摆上桌,话里带着一种“看好你”的意味。印度现在是全球人口第一,市场在膨胀,增量故事在那儿。日本经济低迷久了,当然想把这股“活力”拢进自己的增长轨道里,一起往上拽。
这一步,日本看起来像是有两手算盘。
一来,回击美国的关税霸权。四月那阵子,美国把关税大棒抡起来,挨个砸。日本是第一批站出来硬刚的西方盟友,紧接着就是一波大幅抛售美债,姿态很硬。后来虽然还是签了贸易协议,但过程并不好看。石破茂在参院选举里失利,底气掉了一截,只能接下不太体面的条款。就算这样,他也给自己留了后路。对美投资五千五百亿美元这件事,更多停在口头上,并没有落进有约束力的书面。对比一下韩国当时的遭遇,落差就很明显。有公开消息称,韩国方面被要求把“对美投资三千五百亿美元且九成利润归美方”的条款写进协议,否则就无法安排最高层会见。压力是实打实的。现在美国把视线转向印度,日本很清楚,这根棍子随时也会打在自己身上。把印度拉近一点,给美国一些顾虑,这步棋不亏。
二来,别让印度和中俄靠得太紧。地缘政治不讲感情,讲的是阵营和利益的卡位。印度如果因为关税矛盾加速向中俄靠拢,西方阵营的布局会被动。石破茂的政治底色偏保守,对中国的戒备不会少。更别提美日印澳的合作框架,这些年推进得不少,印度是关键点。印度要是把重心往中国这边倾斜,哪怕只是姿态上偏一点,日方的利益就要重新盘一盘。所以,拿出高铁项目,拿出十万亿日元,用真金白银把印度的脚步留住,这种操作就顺理成章了。
钱给到这份上,莫迪会不会顺着日本的意愿,跟中国保持距离?看他在东京接受采访时的表态,画风又不一样了。他强调,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国,印中关系如果能稳定、积极地往前走,对亚洲,对世界,都是好事。在外部环境动荡的节骨眼,印度愿意从战略和长远出发推进双边关系,一起应对外部挑战。字面上不提美国,但谁都能听出后半句的指向。情绪不激烈,话术很克制,却释放了一个少见的善意:过去几年,莫迪政府很少这样公开对华释出这么直接的积极信号。
一边是日本给出的巨额投资和项目礼包,一边是对华的示好。再加上他只参加上合峰会、不出席阅兵式的微妙行程安排,几股力量在一起拉扯,呈现出来的,就是印度式的平衡术。
上合峰会这边,规模空前,20多位外国领导人,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阵容摆出来,分量不轻。今年还是中方担任轮值主席,来宾名单一字排开,能把场子搭成这样,背后的人脉和号召力,一目了然。和前几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莫迪亲自来了。这在中印关系这个框架里,就是一个积极信号。在美印关税战开打的背景下,这一步也很难不被解读为印度在重新打量和西方阵营的距离。
说到投资,再把日本那份承诺拿出来看看。十万亿日元,真不小。更关键的是,里面还包含了印度最想要的高铁项目。印度的基建短板大家都懂,高铁既是面子,更是里子。日本把这块牌打出来,力度大,诚意也在。可这套组合拳并没有换来莫迪在涉华态度上的后退。相反,他在面对媒体时释放了对华正面信息。用他的话说,愿意从战略和长远出发推进双边关系。这不是敷衍,是定调。对谁说的?对美国看;也对中国看;更对国内看。
日本这一边,为何甘愿下这么大的本,除了看中印度的市场和人口红利,还有一个现实考虑:如果印度在上合框架内走得更近,尤其是和中俄的协作更频密,西方的筹码就会掉价。日本不太可能坐看这事发生。更何况,之前对美关税的博弈让日本吃了不少苦头。有人还记得,那次“对美投资五千五百亿美元”的说法只停留在口头层面。对比韩国被迫签进纸面、利润分配极不对等的案例,日本不会不知道风险。现在把投资转向印度,一方面扩展自己的产业链,一方面也在对冲美国的不确定性。
上合峰会的意义,也被顺势放大。人到齐了,场搭好了,接下来看落地。外界会盯着两件事。一个是会后会不会有具体的经济合作清单,特别是和印度有关的部分,领域怎么选,节奏怎么定,是否和东京那份投资承诺形成互补。另一个,是印度会不会把这种对华的正面表态延续到更长周期。不是一句话的事,是一连串动作的排列组合。阅兵不参加,是一个“刹车”。峰会到场,是一个“踩油门”。两脚切换,考验驾驶技术。
这次峰会,中方是轮值主席国。能把二十多位外国领导人和十个国际组织负责人请到同一个会场里,本身就说明问题。外交的分量,朋友圈的广度,信号很清楚。莫迪在这个节点出现,且公开释出对华善意,不会是随口一说。更不用把它看成戏剧性转向。印度的风格向来是多线平衡、利益优先。既要投资,又要市场;既要技术,又要自主;既要和美国打交道,也要给自己留退路。关键在于,他把哪张牌放在桌面,哪张牌压在手里。现在看,压在手里的那张,是“不被轻易绑架”。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