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落地,不看车队,不看镜头,直接给了句掷地有声的话。紧接着,大洋彼岸那位本来要来印度的美国总统,突然宣布取消行程。
地点在天津,上合组织峰会会场外的机坪,莫迪下机,媒体话筒“怼”上来,他抛出一个熟悉又不轻的词,亚洲世纪。他说,中印关系越紧密,对亚洲、对全球的繁荣越有益。还加了一句关键的:中印是伙伴,不是对手。边界要稳,直航要恢复,关系要回正轨。
他点明,印中都讲战略自主,搞独立外交,两国关系不受第三方干扰。懂的人都听到了弦外之音。这一刀切得准,说的不是别人,说给谁听,大家心里有数。
会场里,关于直航、边境稳定的技术安排被摆上桌,从全球治理、供应链安全到人员往来,几条线被重新缝合。莫迪表达得很明白,愿意用长远眼光处理两国关系,期待这次天津之行成个好局。他此前在日本访问时就放了风,这一趟“很重要”。现在看,确实是带着明确目标来的。
美国一边是“亚洲世纪”的宣告,一边是取消访印的决断。据《纽约时报》披露,当地时间8月30日,特朗普决定不去印度参加四方安全对话的峰会了。要知道,他之前还给过口头承诺,秋季要到场,四方同框;现在说不去了,这个变化卡着点。正好遇上莫迪访华、把“第三方不干扰”摆上台面。印度外交是不是要“向东转”一点,是不是不再把美国放在绝对优先,这几问,美国不好受。
美印之间这股子拧巴,不是一夜之间。关税这根刺越扎越深。特朗普签了行政令,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50%关税,已落地执行。对印度的纺织、宝石、珠宝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击不小。厂房里机器还在转,订单却被关税拦在港口。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做了个估算,要是这关税长期化,印度每年可能损失70亿美元,增速会被拖累。更让人紧张的是,美国想借关税谈判撬开印度的农业市场。这个领域,对莫迪政府来说是高压线,动不得。
气氛僵住以后,互动也变味了。据德媒《法兰克福汇报》披露,特朗普近几周四次试图给莫迪打电话,都没接通。莫迪在国内公开亮了态度:压力再大,也要自己增强力量,顶住压力。这种话,既是对内的信号,也是对外的宣告。
今年6月,印巴空战后,特朗普在与莫迪的一次通话里又提到“自己调停了印巴冲突”。莫迪坚持不认,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人的调停,停火是印巴直接谈出来的。从那次以后,两边就没再通话。此后发生的四次来电,莫迪都拒接。你看,情绪和立场都摆明了。
还有能源这根线,美国不爽印度买俄石,又转手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赚差价。印度的说法不复杂,战略自主,不站队,不做附庸。莫迪这次在华的表态更直白:印中都坚持战略自主与独立外交,不受第三方干扰。这句话没有点名,可谁都懂是在跟谁说话。
外交场上,语气词背后是筹码和节奏。莫迪这趟中国行,释放的是“缓”“合”的信号。边境稳一点,直航恢复一点,经贸多一点,互信铺一点。对中国,这是一扇可操作的窗口;对印度,这是在两头腾挪里求空间。用不少学者的话说,关系在回暖,但别指望一夜春风。印度外交有弹性,也有波动。在美中之间找平衡,是它的惯性动作。听话更要看行动,这话对谁都适用。
特朗普取消访印这件事,外界归纳了几条原因:印度的“向东”姿态,让华盛顿不满意;关税拉扯,印度不愿让步,反手摆出了强硬姿势;地缘议题上,印度坚持自己来,不要别人“调停”。还有一个细节让人玩味。有美国前国家安全圈的人士评价,特朗普的粗暴做法,等于把印度往中国这边推,上届政府拉拢印度的努力,眼看要白费。这话不好听,但有一丝贴切。你用关税、用电话、用公开施压,短期能挤出点让步,长期看,容易把对方逼到另一边。
中印层面,天津的这番会晤,放在更大的区域背景里看,意味不少。上合组织讲的是安全、发展与反恐,最近国际供应链也在重构,全球南方议题又热起来。印度这回不谈“谁站队谁”,抓“直航”“边境”“经贸”的细微处,等于把“稳定+互利”的锚点先安下。等锚定住,再谈大的叙事,亚洲世纪。这条逻辑,不花哨,但实用。
“亚洲世纪”不是新词,却是个沉甸甸的词。亚洲的人口、制造能力、消费市场都在变,科技链条在延伸,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在升级。可要把愿景落在地面,少不了中印这两台发动机协同运转。一个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增长最快的大市场,任何一方掉链子,列车都颠簸。对话得继续,摩擦要管控,现实利益要一件件往前推。这回把直航重新提上日程,就是把方便具体化。坐上飞机,人就来了;人来了,商务、教育、旅游就跟上;联系越密,误判越少。
中方一直强调,中印之间共识多、分歧少,把合作做大,把风险管住。印度这次释放的信号,跟这个判断能对上。具体怎么落地,还要看接下来几件事:直航能不能按时间表恢复,边境事务的沟通机制能不能高效运转,经贸上的关税、认证、本地化要求能不能有可预期的安排。这些都动真格,一项项推进,就能看出这次“暖”的成色。
对美国这边,取消访印不等于故事结束。四方安全对话摆在那,印太框架也摆在那,拜托与施压会交替出现。印度会继续算账,俄石、关税、军购、技术转移,每一项都是筹码。特朗普的动作,短期会让印度更警惕,长期未必改变印度的盘算。战略自主这四个字,对印度是骨子里的东西,不太可能为谁而改。
情绪很容易上头,现实却得一步步把细节拧紧。别把期待抛得太高,也别因为一两句狠话就把门关死。中印这条路,考验定力,也考验耐心。亚洲世纪的钟声不会自己响起来,它需要看得见的航班、可预期的通关、清晰的产业链协作,需要在争议处设护栏,在共赢点上加杠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