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来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峰会,29日却还要对日本展开为期两天的访问,不得不说,莫迪居然也有成为“时间管理大师”的潜力。
不过,调侃归调侃,事件的背后,我们还是能看出,被“万税爷”穷追猛打的印度,直到现在都还在发挥“墙头草”本性,以期在各国间谋求最大的利益。
这一行为,本质上还是印度要重申自己在“印太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企图通过这一筹码,给自己与特朗普未来的谈判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
印度直到今天,都还存有侥幸心理,显然是还没搞明白自己被特朗普关税制裁的底层逻辑。
过去十年间,印度左右逢源的“变脸”外交,早已让对其抱以重大期望的美国苦不堪言,而被美国视作假想敌的中国,却笑到了最后……
印度入局
说起来,莫迪之所以会突然增加这么一个行程,还是因为看上了日本将在2030年投入运营的E10新一代新干线列车。
虽说这一想法早在今年7月就已经开始酝酿,但莫迪企图用两天行程与一顿晚餐,就与石破茂在这一问题上达成良好的共识,显然还是高估了所谓的“印日战略伙伴关系”。
要知道,日本援建印度的高铁项目,可是安倍晋三在2017年时就与印度达成的协议。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政府首相死的死、换的换,本该2022年开通的项目至今却仍处在“烂尾”的状态。
在这个基础上,高铁项目的交付日期一推再推,已经预计推到了2028年,同时,所耗资金也从最初的126.5亿美元,一路追加到187亿,颇有成为“无底洞”的意思。
话说,早在上世纪就以新干线闻名亚洲的日本,就算高铁技术逊色于中国,也不至于在援建工程上拉胯到这种地步吧?
这样说来,背后显然就不会只是简单的工程问题,而是牵连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印度成为日本座上宾的历程:
早在2007年,安倍晋三在印度议会发表“两洋交汇”演讲,提出构建“自由与繁荣之湖”的想法:即通过日印合作牵动欧亚大陆周边,形成制衡中国的庞大网络。
如果这一设想仅仅是安倍晋三的“一厢情愿”,也就罢了。
可当2013年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时,安倍晋三的设想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于是,在美日的共同谋划下,印度被纳入了美国的战略轨道,日印同盟关系也就此变得更为稳固。
2016年,美印签署后勤交流备忘录,标志着双方的关系进入新阶段,而颇显“巧合”的是,仅仅不到一年,中印之间就爆发了洞朗对峙,双方关系就此降至冰点。
正当中印关系剧烈波动之时,日本却趁机推进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特朗普则高调提出了正式的“印太战略”。
而此时的印度,也算是彻底融入了美日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网……
战略裂痕
只是,印度的不靠谱,全世界都已经有目共睹,而在此之上,印度还是一个颇有“大国情怀”、极其推崇自立的国家,如此一来,就注定了印度将成为“印太战略”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先后爆发的洞朗对峙与加勒万河谷冲突,让中印关系“再创新低”,而这些举动就仿佛是印度在向美日表态:不仅甘为“印太战略”冲锋陷阵,更是能够“超额完成目标”。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印度主动“表忠心”是出于何种目的,但显然美日联盟对此是相当受用,以至于在此后,对印度也抱起了更高的期待,于是“制造业替代”的构想便被提出。
不过真要说起来,这一战略能够落地,本质上还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外溢,才给了印度承接更多外资的机会。
可安倍政府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顾着配合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实施产业转移补贴,鼓动日本财界不断推动日企向印度转移,企图借助中美博弈实现产业转移。
双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才达成了援建高铁项目的协议。
不过,安倍晋三应该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掏心掏肺助推“印度制造”,最终换来的却是印度的一记“顶级背刺”,不管是企业还是资金,进了印度,想要出来可就困难了。
还记得小米公司曾在印度遭遇资产扣押的事件吗?
中国手机企业,带着技术和资金,帮助印度建立起完整的手机产业链,却在盈利后被印度政府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处以天价罚款,最终只剩下空荡荡的生产线。
你以为印度大力引进外资,是为了助推本土制造业的发展,现实却不过是印度为外企“量身定制”的“杀猪盘”陷阱。
为了掠夺国外资本,在过去十年里,超过5000家外企在印度遭遇税务“秋后算账”,罚款金额动辄上亿美元。
“敲骨吸髓”莫过如是,而这些血泪教训也无不控诉着“印度制造”的掠夺本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美企业也好过不到哪儿去,征地的困难、行政程序的繁琐和工人的低效,早就让这些外企充分领教了印度的不靠谱。
而印度政府既想吸引外资,又想控制和收割外资的策略,更是让所有试图在印度淘金的外国企业不寒而栗。
此情此景之下,哪怕日本已经付出巨大的“沉没成本”,也不得不赶紧跑路。
别说5年高铁建不出个轮廓,要是继续搞下去,恐怕就被印度“收割”到连底裤都不剩了。
外资的集体撤离,导致印度的海外投资净流入断崖式下跌,经济增长就此陷入停滞,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可以说,印度对外资“养肥了再杀”的策略,不仅没有让其成为“世界工厂”,反而让自己的经济发展陷入了畸形状态。
而“制造业替代”战略的破产,也无形中宣告着,“印太战略”只是想象中的美好,现实落地的考验,则是一个都经受不起,这样的战略,距离崩溃又能有多远呢……
谁是赢家
如果说,“制造业替代”的失败,已经为“印太战略”的崩盘埋下了隐患,那么,俄乌战争的开打,显然就是加速其战略破产的“催化剂”。
印度此次突然转向中国,接连派人访华,不就是因为美国以“通俄”为由,对印度实施高额关税吗?
自俄乌冲突以来,印度就开始大规模进口俄罗斯的打折石油,并从中渔利,印度石油公司在2023财年获利暴涨71倍,其效益可见一斑。
更为要命的是,印度买这么多石油,可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转售欧洲国家,从中牟利,这无疑就触动了美国传统能源企业的“蛋糕”。
再加上俄罗斯被国际制裁,无法正常国际结算,印度就借此机会,大力推动与俄罗斯的卢比结算,直接绕过了美元体系。
这就不仅是冲击了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体系,更是在挑战着美国的霸权地位,因此,印度与西方之间的裂痕也逐渐加深,美国也开始转向对印孤立。
可是,俄乌战争导致能源与战略格局重塑却已经成为定局,这就意味着,由此涌现出的短期利益,远比美日给予的飘渺承诺更为诱人。
印度作为贫困国家,难以拒绝俄石油带来的现实利益,即便仍保留着与美日的同盟关系,也已经在事实上打击了这一联盟的战略统一性。
在印度的摇摆不定和机会主义中,就算“印太战略”喊得再响亮,又能如何呢?
在印度的“变脸”外交中,美日已经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伤害,中国自然就成了赢家。
最为直观的是,印度与美国闹掰,中国就成了“避风港”。
当特朗普对印度加征关税时,中国则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这种态度,与美国的霸道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印度在西方世界碰壁后,中国驻印度大使却能在公开场合表示,中方将与印度站在一起,抵制不公平的关税,这无疑会极大拉进印度同金砖国家之间的距离。
此外,印度在经济上的“割韭菜”行为,客观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印度政府对西方和中国企业的掠夺,让中国企业看到了在印投资的巨大风险。
这不仅保护了中国企业的利益,更是让中国企业坚定了将核心技术和产业留在国内的信心。
这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重蹈手机产业的覆辙,更是确保了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战略安全。
最为重要的是,印度在外交上的“墙头草”特质,还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陷入被动。
美国一直试图利用印度来牵制中国,甚至不惜怂恿印度与中国在边境地区开战,然而,中国已经在近期恢复了与印度通过对话解决边境问题,这就让美国的算盘彻底落空。
莫迪凭借所谓的“战略自主”,试图在中俄美日之间保持平衡,可现实是,它的每一步摇摆不定,都在暴露着印度外交的脆弱和投机。
当美国对印度翻脸,日本高铁项目迟迟没有进展之时,印度才发现自己手中并没有多少筹码。
而中国,却可以在印度这场“变脸”戏码中,看清其“骑墙”外交的本质。
当印度还在为自己的“战略自主”沾沾自喜时,中国却在稳步前行。
毕竟,中国不需要通过“割韭菜”来发展经济,也不需要通过拉拢盟友来对抗对手,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制造业、稳定的市场和可靠的伙伴关系之上……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