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初,昆明的高原球馆里,中国女篮的训练声一浪高过一浪。和以往不同,这支队伍一股子“青春风”,大名单里几乎全是23岁左右的新面孔,老将们罕见集体缺席,不少观众看得有点不踏实。这波“青春风暴”,有人看好,有人疑惑——但不管外界怎么议论,这帮姑娘过得是真辛苦,“万次投篮计划”在她们口中几乎成了口号,教练组一门心思想把投篮、防守和后场串联练扎实。
可就像所有球迷担心的——训练场能投进,真碰上对抗呢?比赛流畅度、临场应变和防守压力下的出手选择,这些都不是简单堆数据能解决的。其实上赛季WCBA季后赛就很明显,常规赛投得顺还不够,一到胶着时刻还是要看谁顶得住压力。今年集训后期热身赛,估计这波“小鬼当家”是不是禁得住冲击,很快就能揭晓。
最大的话题还得是李梦落选。说句大实话,亚洲女篮不少强队三十岁的主力还是中流砥柱,比如日本的町田瑠唯、韩国的朴志秀,还能在国际大赛里扛大旗。反观国内,不仅有“30岁魔咒”,而且老将经常被默认要给年轻人腾位。虽然俱乐部里薪资水平高,可一旦到了国家队,哪怕实力仍在,也经常被早早边缘化。其实像几年前的杨力维,当年一度被外界说“年纪大了”,结果复出后攻防一肩挑。今年李梦连名单都没进,不少球迷直呼看不懂。
至于张子宇,这姑娘天赋的确无敌,才18岁却能在成年队里站稳脚跟,外界封她“女版姚明”,但争议也没停过。这两年她在U19世界杯和CBA联赛里进步很快,尤其今年夏天面对比自己高大甚至更强壮的对手,场均18分12板的数据其实很能说明问题。但说到底,高度和力量在亚洲层面占了便宜,真正到了奥运会预选赛,碰上欧美那种灵活大中锋,到底能不能适应高强度?很多业内人都还抱着怀疑态度。毕竟当年李月汝也是从主力成长起来的,刚上位那几年也吃尽了“对抗强度不够”这个亏。
宫鲁鸣想打破“靠老带新”还是“摆烂重建”的争论,亲自上手带新兵演练各种衔接体系,说白了就是想让年轻队员多出头,但到底是单靠苦练一万球,还是在场上扛过几次硬仗积攒经验,这事真得等比赛来检验。去年亚洲杯中国女篮的大心脏,靠的也是韩旭、李梦、杨力维这波核心关键球不乱。一味年轻化,真到要决胜的时候,没人敢站出来可就麻烦了。
其实说道理谁都会讲,说配合要有深度、年纪要合理搭配、阵容得抗冲击力强。可回头看,还是得看球场上能不能顶住关键五分钟。教练组这步彻底改血,成效如何,热身赛一试便知。最关键的,别让年轻队伍练归练,比赛一真刀真枪又变回“怕失误、缩手缩脚”的老样子,那可就亏大了。
再过两周,训练成果到底成色几何,大家都在等着看。这一拨新女篮能不能闯出新路,张子宇也好,其他新人也罢,都得用比赛成绩给自己正名。归根结底,年龄不是问题,赢球才是真的有戏,说到底还得拼硬实力。到底稳不稳,很快见分晓。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