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突然冒出一条吐槽:“补了半年数学,分数纹丝不动,钱包倒是瘦了三千。
”配图是一摞空白练习册。
屏幕那头的苦笑,一下戳中无数家长的肺管子:补课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割韭菜镰刀?
先别急着骂。
把镜头拉到一线城市的晚高峰地铁,车厢里一半人抱着平板,耳朵里塞的是某名师讲圆锥曲线。
旁边的初中生对着手机截屏,小声嘟囔“原来这步还能这么拆”。
短短一站路,他记了三种辅助线做法。
补没补到点子上,其实就藏在这一两分钟的“顿悟”里。
补课真正的甜头,不是多做了十套卷,而是有人把“怎么想”掰碎给你看。
举个例子,隔壁老李的女儿高二物理死活上不了70,不是不会公式,而是卡在“看完题干不知道从哪下手”。
找了个只带四个学生的小班老师,第一节课只干一件事:把近五年高考电学大题按出题人意图拆成“找量选公式 判正负”三步。
两周后,小姑娘月考电学部分直接拉满。
那老师没讲超纲,只是把学校来不及说的“暗线”抖落出来。
可要是孩子一进教室就臭脸,补再多也白搭。
楼下王姨给儿子报了三科一对一,一小时六百,小孩上课戴耳机刷短视频,老师只能跟空气讲向量。
三个月后成绩原地踏步,王姨却哭诉说“钱都打水漂”。
其实不是课没用,是压根没对上频道。
线上补课把这层矛盾放大得明明白白。
去年居家那阵,表弟在家试听某平台“清北名师”物理课,屏幕里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评论区一串“666”。
表弟却偷偷切到B站看游戏解说。
我问他为啥不跟着学,他撇嘴:“我知道他牛,但我跟不上,听完更焦虑。
”技术把名师请到了客厅,却搬不走学生心里的那堵墙。
现在不少机构开始用AI题库,号称“拍张照就能定位知识漏洞”。
听起来像黑科技,实测一把,给高三妹妹拍了张函数错题,系统立刻推了三道变式题。
她连刷五遍,隔周小测同类题对了80%。
可也仅限于她本来就肯动手的那类学生。
对“躺平型”选手,AI再精准,也按不动那颗懒得点开题目的手指。
政策也没闲着。
今年春季开学前,北京某区直接把周末学科类补课卡到晚上九点以后,家长群里一阵哀嚎:“想补都没得补了!
”可也有冷静的声音:省下的时间,孩子终于能在周日下午打一场球,把攒了一周的压力撒出去。
回来写作业,反而坐得住。
说到底,补课像一把螺丝刀:有人拿它拧紧松掉的齿轮,有人却拿来敲核桃,敲坏了还怪工具不好。
要不要补,先看齿轮到底松在哪。
别跟风,别赌气,更别把补课当护身符。
最亏的不是没补,而是补了一路,却错过了孩子最需要的那一步点拨。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