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话说得再好听,事情还是得直给。袁绍四世三公,出身赫赫,家族势力大得惊人。可官渡一场败仗,马上就变了天?说他狂妄、疑忌、干大事惜身,似乎是天生的小人,本领有限,成了曹操上位的配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一场战役就能把人彻底推翻?
袁绍生在袁家,确实有些风光。袁逢的儿子,袁氏宗族不简单。可这出身在当时既是身份证也是标签。仔细一查,袁绍其实不过是庶子,还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史书记得挺乱,裴松之甚至说袁绍“似实成所生”,母亲可能还是府里丫头或歌姬,像是混血身份。袁术成天揭他的短,说他是“家奴”,这在古人眼里很难洗白。
但换个角度,袁绍站出来的时候也挺有拼劲。还不到二十岁就当了县长,执政公正,有能耐还守孝六年。宦官乱政,自己在家隐居,不肯折腰。何进做大将军才拉他重出江湖,别管怎么说,个人本事还是有的。
他打董卓,包揽关东联军老大的位子,牛气得很。有点像朋友圈里推人头,袁绍就是群主。北方四州翻手为云,公孙瓒都不是对手,河北瞬间一统。士大夫做成了军阀,这点真历史也不盖。
官渡之战前,袁绍怎么看都不像会输的人。地盘、人马、粮草都比曹操优渥。**如果一切这么占优势,怎么感觉结局有点离谱?乌巢被烧就全线崩盘,难道袁绍的兵都是纸糊的?**
网上搜数据,现在研究还是没有定论。正史、演义都说袁绍兵分不明,政令不一。其实事儿没这么绝对。袁绍能打下那块地盘,不光靠关系。赏罚分明,这点没话说。操作董卓那一遭时候敢硬刚,公孙瓒骑兵都被他射退,这怎么能叫胆小?
曹操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反复被引用。可是翻翻老史料,袁绍打群雄时决断有数,节奏不卡,没什么犹豫大错。这种评价,看着像结果倒推人格标签,科学么?其实官渡一战前,他用人、用兵、经营地盘都挺到位。后面兵败,大家都来批,成了历史的口水包,真是说不清。
再记那“干大事而惜身”,说得好像曹操自己就拼命一样。曹操不也有宛城之变吗,典韦都死在那场小事上。那个时代,军阀谁不是精打细算?李鸿章也别装,大家闹着玩的多。
探实操案例,官渡失利后,袁绍势力并没散架。根据《后汉书》《三国志》,河北四州还是他家在掌控,曹操五年都没能硬拿下来。内部一乱,才给了曹操机会。可见地盘稳,关键在内部团结,外敌没办法直接瓦解。
官渡只是转折点,不是真正让袁绍输光的结局。要是再给几年,袁绍身体不垮,说不定还能翻盘。大家都说官渡决定胜负,其实袁绍病逝才是根本,袁熙、袁尚一内讧,才成了外敌的菜。如果那年他不病没死,也许历史会重写。
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事儿,沮授早提,可袁绍不愿意做。曹操反而“奉天子”成功,把正统绑上了自己。士大夫们哪儿降的,是朝廷不是曹操,这区别很细,却很要命。再结合更细的数据,曹操入荆州、孙权固江东、刘备有了诸葛亮,天下格局都在动。袁绍要和他们抢人气太难。
袁绍不认献帝血统,还另立宗亲。这决策有点迷,汉室气数未尽,自己孤立无援。要是早点下决心把天子接来事情走得完全不一样。可是他又忌惮汉献帝来历不清,自己连组织反董联盟的初衷都给打脸了。这种反复犹豫,时间拖得越久就越尴尬。现在看起来,他也不是没想过,但真没那个机遇。唉,古人真是难为,谁能看到最终的剧情?
其实袁绍到底是不是“短视”还没法定论。某些时刻他确实钝了,放弃做正统掌控者,让曹操图谋得逞。可他的人格魅力,部下向心力,家族影响力,都是一等一。就像玩游戏开了金手指,管理页面多得根本不怕推翻。至于称主公不是丞相,有时候就一念之差。
你看那赤壁之后,曹操惨败,也没人把曹操黑出新高度;刘备夷陵,孙权被张辽追着打,后世并没冷嘲热讽。唯独袁绍官渡后被边缘化,烘托了曹操的英雄。是不是套路太深,挺有戏剧性!
其实,**成败根本不是一场仗定的,谁都可能阴沟里翻船。功亏一篑,历史一下就翻脸不认人。**袁绍从主角变成了配角,角色定位全靠史家一杆笔。谁又能保证今天的赢家不是明天的笑柄?
查网络最新评点,对袁绍的兴趣正回潮。历史学界现在讨论,不少人说他从来不是纸老虎,家底实力厚到超乎想象。曹操用了五年才拔掉袁家,期间兵马、地盘都不简单。历史趋势里,这种角色反而有意思,不按套路出牌。
再多说一点,袁绍其实挺像普通人。心怀大志不多,小算盘不少。如果把他放在别的环节,别说能成霸业,怕是自己都难说会拐几个弯。成王败寇后,所有错都加在头上——这有点不公。
不过,关于他“色厉胆薄”,说法众多,翻史料能找到无数反例。官渡兵败后,袁绍没有崩溃。河北四州继续硬抗曹操,打消耗战才拖了五年。这种韧性,在其他群雄里也很少见。大家总说他章法乱,其实管理真有一套。也许失败跟身份标签有关系,真正决胜还是在细节和运气。
反过来说,要是袁绍“惜身”,他又敢反董、敢拼杀,果断割据北方诸州。在乱世里,行事不太一样,身份掺杂、心理复杂,做决策哪里有教科书。你说他什么都看重,也行,说他什么都不在意,也行。
再举个例子,许攸投曹,乌巢失守,袁绍顿时崩盘。有分析说这一败其实偶然,算是天命不济。这种说法和当时的史书记载其实也搭不上边,有点像后来网络热议一样,硬找一堆“必然败”的理由,谁信?
官渡后袁绍没被一口气吞下,曹操也不是一蹴而就。五年苦战才稳住阵脚,这种时间跨度和变量,不是一句“必然失败”能说清的。成败之间掺杂了运气、身份、决策、族内斗争,不到最后谁都不能盖棺定论。
至于历史评价,三国演义把袁绍描写成了刻薄寡恩、心胸狭窄的反面角色。可你查网络资料和学术论文,如今袁绍重新被拿出来探讨。大家对人性复杂、历史偶然性的新解越来越多,没谁敢说袁绍一点希望都没有。
史家往往只记胜者风光,败者一夜入冷宫。袁绍的失败不是天注定,内外合力使然。官渡只是个节点,更深层的结构问题才决定了兴亡。也许,袁绍只是没赶上翻盘的好时候。
历史变脸比翻书还快,四世三公到舞台下场,一切都像场大梦。谁是赢家,谁是笑柄,看似注定,其实一线之差。说了这么一大堆,其实还是那句老话:没到最后,就没人能定输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