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粉丝的“高考志愿教父”张雪峰之前在直播间哽咽鞠躬:“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这可能是你们最后一次见我。”
这场悲情退场的背后,是他以“大实话”撕开教育真相的十年争议路。他的言论就好像一把利刃,划破“教育信息差”,却也因为太赤裸的功利主义,掀起了舆论风暴。
张雪峰的“毒舌”从来不粉饰盛世,而是直指普通家庭的生存焦虑:
2023年直播中,他将文科就业本质总结为“舔”,引发轩然大波。尽管后来因为措辞激烈道歉,但社科院《2024文科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71.3%文科生流向服务业,所以印证他的核心观点大致没错。
张雪峰还说要谨慎学医,曾多次强调学医需“十年供血”,普通家庭难扛35岁前月薪不足5000的漫长周期。
虽然这些言论被批“庸俗”,却成为三线以下家庭的“信息救生圈”。
甘肃一个农村教师李连麦直言说到:“他捅破了精英阶层的信息垄断纸!”
其实他这么做,无非就是将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让普通人看得更清。
他将志愿填报简化为“就业率+薪资”的数学题,称“考研是为换城市、换学历、换人脉”。2024年“生化环材天坑论”导致多校冷门专业报考率暴跌20%,某二本招生办主任叹息:“十年专业建设,抵不过主播一句话。”
但是张雪峰一边痛斥“教育信息差”,一边将真话包装成高价商品:2025年“圆梦卡”售价飙至18999元,被家长控诉“清北教授指导”实为模板化报告。网友嘲讽:“他打破旧信息差,却筑起新的金钱墙。”
张雪峰早年劝退“普通家庭学金融”,2025年却宣称“让女儿带存款进银行”。
是的,曾经的“寒门代言人”,却活成了自己批判的模样。
张雪峰的退场,揭开了更深的时代病灶:你可以乘坐时代的列车呼啸而过,也可能会被时代的流量所反噬。
当教育沦为“热搜审判”的战场,当寒门上升通道仍需网红撬动,他的真话虽如苦药难咽,却逼着我们直视真相。
张雪峰曾自白:“我不怕得罪人,只怕普通家庭走弯路。” 当江湖再无“张雪峰式大实话”,谁又能接过那把割开教育脓疮的手术刀?答案不在眼泪中,而在制度破冰与价值重建的曙光里。
忠言逆耳利于行,真话无价亦无情。教育不是赌局,但看清底牌的人,总比盲赌者多一分胜算吧。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