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汉豪族,汝南袁氏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凭借家族中的袁绍、袁术兄弟,直接让汝南袁氏的知名度上了一个大台阶。袁绍曾经雄踞河北,成为曹操在中国北方最大的对手;袁术获得传国玉玺,成为东汉末年第一个公开称帝的割据军阀。
虽然两个人的结局都不咋地,但是毕竟纵横多年,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汉末三国历史。
说袁绍、袁术挺多的,但是讲他们所在的汝南袁氏的不甚多,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号称“东汉顶级豪族”、“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这个家族在东汉的家族历史。
一、 汝南袁氏崛起之路
不同于《后汉书》记载的其他豪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袁氏家族的历史,最多只能追到西汉末年。
话说西汉平帝时期,平帝是西汉最后一任皇帝,汝南郡有一个叫袁良的人,他曾经学习《孟氏易》。后来凭借学问当上了太子舍人。东汉建立后,他又当了成武县令。
袁良有个孙子,名曰袁安。这位袁安了不起,他正是汝南袁氏家族基业的奠基人,也是袁家出现的第一个位列三公的人。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袁安,第一个就是公私分明。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那还是袁安担任县功曹时的事情。州从事,就是刺史属官,算是袁安的上级,派人送来公文,里面也夹带了从事给县令的私信,让袁安把私信转给县令。
如果是一般人的话,就听从了,也就是顺手的事情,但是袁安马上就拒绝了,说:如果是公事,自有官方的邮驿传递,如果是私人请托,那我就拒绝,因为这不是功曹的职责所在。从事害怕了,就停止了搭便车的行为。
这件事马上传开了,袁安也被举为孝廉,先是当了阴平县(今甘肃文县一带)县长,这里插播一下:汉代大县叫"令",小县称"长"。之后他又升任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境内)的县令,治理地方的手段可以说是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导致当地官吏民众对他是又是畏惧又是爱戴。
评价袁安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坚持正义,不畏权贵,甚至不惜顶撞皇帝。
汉明帝时期,他的兄弟楚王刘英因为结交术士、伪造图谶被指控谋反。后来他被迫自杀,汉明帝严厉楚王党羽,由此牵扯极大。历时数年,波及范围从京师到诸侯州郡的豪杰,坐死、流放者数以千计。
《三十六骑》中的汉明帝形象
汉明帝在后世的评价是“明帝察察”,他不是什么好糊弄的主,性格比较严厉,下手也比较狠,尤其是在楚王刘英案件时。因为之前已经发生了山阳王谋反,却因为是自己的同母弟而宽宥之,但是对于生母地位不高的刘英,明帝就不会手软了,他要用刘英案件来杀鸡儆猴。加上官员为了迎合皇帝心思,一味扩大冤狱。
而袁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手了。汉明帝永平十三年,经过三公推荐,袁安出任已经被废除封国的原楚王刘英封地,即当时的楚郡担任太守,负责审理楚王刘英谋反案。
袁安到任没有进入官府,而是第一时间先到监狱,释放缺乏确凿证据的囚犯。下属吓得直向袁安扣头,害怕太守这么做,会让自己也被扣上逆党的帽子。袁安以"太守自当坐之"的话术让他们心安。他坚持原则,如实向皇帝陈奏,明帝被触动,批准释放四百余个家庭,袁安的行为可以说避免了更大的冤狱。
这件事之后,汉明帝更加看重袁安,让他担任河南尹。河南尹是东汉都城洛阳所在地的行政长官,一般是由皇帝亲信或能臣担任。
袁安在河南尹位置上的政绩也很出色,一干就是十年光阴。
东汉第三任皇帝汉章帝在位时期,袁安的官职继续上升,先是升任太仆,太仆为九卿之一,接着又陆续担任三公中的司空和司徒。
汉章帝死后,年幼的汉和帝继位,朝政由窦氏集团掌控,窦氏集团的成员可是出名的横,加上窦宪在对外作战上取得了辉煌战果,彻底打跑了北匈奴,这种威势也让窦氏集团的其他成员与有荣焉,甚至目无法纪。
当时窦宪的弟弟窦景公然在京师洛阳抢夺人的财产,甚至擅自让边郡献上善于骑射的人来自己的府邸。史书没记载窦景要做什么,但是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都畏惧窦家的权势,不敢说,只有袁安直接上书弹劾,同时又弹劾司隶校尉、河南尹阿附权戚,应该免职。
这种奏章即便上去,也知道什么反应之后窦氏家族越发大胆,把那些重要岗位和大城市的岗位都占据了,袁安继续弹劾,他的这种行为又被窦家狠狠记上了一笔,只是因为他素来品行正、官位高,才能得以幸免。
公元92年,袁安去世,几个月后,汉和帝就和宦官郑众一起发动政变,铲除了窦氏集团。鉴于袁安之前对皇室的忠诚表现,汉和帝直接封赏袁安的儿子为郎。
袁安以德行、政绩赢得了其他士人的尊重。而他的三公位置引领汝南袁氏正式进入顶级政治家族行列。
二、 四世三公:汝南袁氏的鼎盛时期
袁安之后,汝南袁氏族人不断有人步入朝堂,而且多位至高官。
袁安的大儿子曾任车骑都尉。二儿子袁京为蜀郡太守,袁安孙子辈的袁汤到了汉桓帝时担任司空,后来担任司徒以及太尉,还曾被封为安国亭侯。曾孙辈的袁逢和袁隗都曾担任过三公的职位。
后世人们一提起袁氏家族“四世三公”,比较少人知道“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在四个世代有5个人位列三公。在东汉有两个号称“四世三公”的顶级豪族,分别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而汝南袁氏又比杨氏家族多了一个公。如此说来,袁氏家族可谓是东汉第一士人豪族。
不知你是否有疑问:东汉中后期政坛经常地震,不是外戚就是宦官,这汝南袁氏又不是传国玉玺,这个家族是如何在不同政治势力中纵横捭阖,不断涌现出三公呢?
方法一:跟着外戚混。
这个阶段主要是袁汤时期的事情。这个是袁氏家族痛彻的领悟。
邓太后主政时期,袁汤的叔叔袁敞为司空,他因为得罪邓太后的哥哥被迫自杀。即便是权势滔天的窦氏集团掌权时,三公级别的官员也不会有这种下场,如今时代变了,三公也不安全了。想要在东汉政坛屹立不倒,就得找最大的腿抱着。
于是到了梁氏外戚掌权时,袁汤决定投靠这个大粗腿。投靠的机会终于来了。大将军梁冀堵死了汉质帝之后,得要另立新帝。在人选问题上,梁冀和李固等大臣发生了争执。
作为外戚,梁冀想要尽可能长时间掌权,他自然倾向于立年纪小的,而李固等人坚持立年纪更长的。这时候袁家的态度呢?以袁汤为代表,这个士人豪族的代表却和李固等清流官员的选择不一样,袁汤选择了梁冀。于是刘志当上了皇帝,是为汉桓帝。而梁冀因为袁汤的选择给他升官,汉桓帝继位第二天,袁汤就当上了司徒。
袁汤的长子袁成与梁冀关系很好,史书说他“与梁冀结好,言无不从”。袁成早逝,他的嗣子正是著名的袁绍。
方法二:跟宦官搞好关系。
这个我们也可以从史书的只鳞片爪中看出来。“时中常侍袁赦,隗之宗也。”一般像汝南袁氏这样的豪族,很难出宦官的。
因此有学者推测,这很可能一个两厢情愿的选择,一方面宦官袁赦在当上大宦官之后,就想给自己找一个门第高的家族作为依靠;另一方面汝南袁氏也有在获得宫中消息的需求,帮助家族避政治风险,因为当时政治形势比较严峻,两次党锢之祸对士人的打击可不是随便说说。
正是因为袁氏家族在这一时期努力左右逢源,不轻易得罪任何一派,才有了袁氏家族的世代高官。《后汉书》说: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
三、 走向衰败
时间到了东汉末年,如果问当时全天下最强大的豪族是哪家,估计有许多人会想到汝南袁氏。
这得益于汉代的选官制度。汉代选官制度分为两类,一个是察举,一个是征辟。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推荐人才给朝廷;征辟是自上而下的,由皇帝和三公选拔有德行名望的人到朝廷和公府任职。正是因为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征辟了许多人,这才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象。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汝南袁氏的人脉是最强大的。可是为什么最后的胜利者不是袁家呢?
我默认大家对汉末三国的那段历史比较熟悉,具体过程就不分享了,这里只分享一下我看各种文献资料的形成的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个是政治策略出错了。
首先我们看袁绍,他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担心皇帝靠近自己,自己行事就不方便了。这就是错失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反观袁绍最大的竞争对手曹操,抢在袁绍前迎立汉献帝到许昌,自己可以借皇帝正统之名获得道义上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吸引全国的士人来投奔。
而汝南袁氏的另一个代表袁术,他深深相信“代汉者当涂高”的语言,自己称帝,建立了仲氏王朝,结果他低估了汉朝在当时的神圣性。
刘氏建立的汉朝毕竟有400年,如此长时间的统治,以及汉朝自己建构神圣性的努力,让“圣汉”、“皇汉”等词语成为当时人经常说的词汇。可以说当时的汉帝国就是不可陨落的神圣帝国。
袁术很快成为了汉末诸军阀中出局比较早的一位。公元199年,袁术在众叛亲离中呕血而死。他的妻儿先是投靠汝南袁氏的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后来刘勋被孙策打败,袁术家眷又被小霸王给接收过来。袁术的女儿后来进入了孙权的后宫,儿子也在东吴担任郎中。
第二个是曹操和袁绍的性格和能力有差距。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官渡之战中。
袁绍的性格是刚愎自用,他拒绝手下谋士田丰的持久战策略,又因为集团内部陷入派系斗争导致指挥混乱。
再看曹老板,他果断采用许攸的计策火烧乌巢。哦对了,还有袁绍因为各种原因吧,让荀彧、郭嘉这两大SSR谋士到了曹操那里。
不过扯了几百字,感觉自己说的还是不透彻,这里直接引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这篇《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官渡之战之前为了鼓励曹操而写的激励文,官渡之战后,袁绍仅仅带着几百人逃了回去,没多久就死去了。
袁氏集团继续内斗,结果就是公元204年曹操攻陷邺城,公元205年斩袁绍长子袁谭,207年曹操用计让辽东的公孙康斩杀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熙和袁尚。到此,袁绍一家就再也没了消息。
四、 尾声
纵观汝南袁氏的兴衰史,也可以说是贯穿东汉一朝了。家族成员从光武帝时期的一个县令,到汉章帝时期的位至三公,连续四代人位极人臣,门生故吏遍布四海,是东汉中后期当之无愧的第一豪族。
然而当乱世来临,四世三公纵然可以在开始获得抢跑优势,但终不长久。从190年袁绍担任盟主的一呼百应,到公元207年的袁绍灭门,曾经显赫一百多年的汝南袁氏,在短短十几年年间势力就土崩瓦解,成为乱世中士族兴衰的典型案例,留给后人无尽唏嘘。
参考资料:
[1] 王健.楚王刘英之狱探析[J].中国史研究,1999,(02):37-48.
[2] 夏海著.国学流变(上).中华书局.2024:256.
[3] 冯渝杰著.神器有命:汉帝国的神圣性格及其崩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334.
[4] [王永平.论袁绍集团中士人的地域分野及其斗争[J].洛阳师专学报,1997,(04):45-52.DOI:10.16594/j.cnki.41-1302/g4.1997.04.010.
[5]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袁绍刘表列传》《袁术刘焉列传》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