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5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接点名印度“不想开放市场,不愿停止购买俄油,也不想退出金砖”,并断言印度“只有一条路,要么支持美元和美国,要么接受制裁”。这番言辞不仅让外界震惊,更让印度舆论瞬间炸锅。
要知道,卢特尼克的身份并非普通官员,他是美国政府对外贸易谈判的核心人物,与特朗普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讲话被视作白宫的真实态度,而非一时的口头放话。
对于一向在美印关系中保持战略模糊的印度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赤裸裸的摊牌”,美国不再遮掩,而是直接要求印度选边站队,并且把条件列得明明白白:开放市场、放弃俄油、退出金砖。若不接受,美国就可能对印度祭出制裁大棒。
美国此举的逻辑并不复杂,随着“去美元化”趋势的抬头,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尝试用本币或其他结算方式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金砖机制正是其中最具象征性的平台之一。
印度虽然在金砖内部与中国存在分歧,但仍然是关键一员,如果印度继续留在金砖,并积极参与推动非美元化举措,这将直接削弱美国的金融霸权。
而且美国长期试图通过制裁和外交施压,阻止各国购买俄罗斯石油,但印度却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成为俄油的主要买家,甚至一度取代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印度不仅以低价购入俄油,还通过炼化后出口成品油赚取差价,这让美国既愤怒又无奈,卢特尼克的讲话,实际上是在警告印度:继续从俄购买石油就是触碰美国底线。
除此之外,美国内部也有经济压力,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优先”,要求盟友和伙伴必须对美国市场更加开放。
而印度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其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美国企业,但印度近年来推行“印度制造”战略,设置了大量关税和市场壁垒,使得美企在印度的投资和经营举步维艰,卢特尼克的表态,实际上也是在为美国企业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面对美国的施压,印度的选择并不轻松,长期以来,印度奉行“战略自主”,既不完全倒向美国,也不愿彻底靠拢俄罗斯或中国。
莫迪政府在外交上讲求平衡:一方面积极参与“四方安全对话”(美、日、印、澳),在印太战略中配合美国牵制中国,另一方面又在能源和多边合作中保持与俄罗斯的紧密联系,并在金砖框架下寻找更大的国际话语权。
如果完全迎合美国要求,印度必须放弃廉价俄油,意味着能源成本大幅上涨,退出金砖则可能让印度失去在全球南方中的影响力,也会削弱其“非结盟”传统的战略空间。
但如果印度拒绝美国的要求,就可能面对制裁风险,尤其是在高科技、金融和军备领域,这将对印度经济和军力现代化产生严重冲击。
所以印度舆论对卢特尼克的言论反应十分强烈,许多网民认为这是对印度的羞辱,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印度不是美国的殖民地”的标签,但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印度在面对西方压力时往往难以长期坚持。
1970年代的核试验后,印度曾因美国制裁陷入困境,而在冷战结束后,印度逐渐向美国靠拢,才换来了科技和投资上的突破。如今的博弈,可能会重演这一历史逻辑。
接下来的两个月,或许将成为美印关系的关键窗口期,卢特尼克断言印度会“滑跪”,这虽然带有挑衅意味,但并非毫无根据。
印度的经济对外依赖度较高,尤其在技术、金融和高端制造上仍然需要西方的支持,如果美国真的祭出制裁,印度可能难以承受长期对抗。
不过,莫迪政府也不会轻易在政治上示弱,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任何看似“屈服”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强烈反弹。
因此,更可能的局面是:印度在表面上维持强硬,但在实质谈判中逐步做出让步,比如有限度地减少俄油进口,或者在金砖议题上保持低调,以此换取美国的缓和。
至于莫迪具体会怎么做,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