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副总理方毅,坚持实事求是,正确看待两个凡是,推动高考制度恢复

阿包篮球迷 · 昨天 10:45
1977年夏天。北京西郊,道旁梧桐浓荫下,空气里有野花的清香,严肃与躁动交织着。高考恢复的决定就在这片废纸堆积的文件桌上被一桩桩拍板。那年,方毅五十七岁,一头银发,笑中带褶。他坐在中科院院部三楼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桌上放着一杯冷茶。
1.jpeg



没人能想到,决定千万人命运的一幕——其实发轫于六月的一次无声讨论。气氛很紧。纸上堆满刚刚抄录下来的数字与建议,每个字都掂着重量。窗外时不时传来单调的蝉鸣。方毅拿起草稿,一遍遍推敲。他脑子里萦绕着邓小平那句老话——要尊重人才。可人才到底怎么来?多年知识断层后,谁还有底气谈起培育?但他没废话,直接把会议推向核心“恢复统一考试,别再拖了,不能再等了。”


其实吧,这背后并不只是技术文件那么简单。会议外,排队要说话的人,一排又一排。他们,有人只说一句“我的师兄,十年没摸书了,能不能让他再试一次?”也有人沉默开始啜泣。坐在会议桌前的方毅,隔着茶杯沉默半刻。最后他“给机会,让他们靠自己努力。”
2.jpeg



这不是一次寻常的人生履历翻篇。方毅一生,起点高,却一路坎坷。1916年,福建厦门,他刚出生,母亲就因病去世。幼年父亲也撒手而去,生活清苦,靠外祖母拉扯。现实把优渥切断。考进中学,他没抱怨,反而抓紧点滴空余自修,加入团组织,偷偷为党递送信件。十八岁出头,风卷残云。1934年,他因身份暴露被捕。对面坐的人都是惯于审讯的探长,皮带抽打、铁钳夹指,冷水泼头。可他紧抿嘴唇。从未松口泄密。


时间慢慢过。狱中,他用一本袖珍英汉字典,啃完了《资本论》原文——这段,无人夸他“自律”或“报国”;只是,困则自学,苦更用功。
3.jpeg



1942年,获释。抗日气氛高涨,他第一时间去了安徽,再转战山东、江苏,忙财务数据,操持粮饷供给。陈毅将手拍在他肩上,意味深长地说“前线要打仗,后面要吃饭,你守不住,前头就散了。”没有漂亮辞藻,只有沉甸甸的托付。


有人或许会疑惑他一路高调为谁?其实方毅并非只会管数字。1954年,他临危接受命令,赶赴越南,担任援越顾问团团长。越南新政府过渡,敌友难分,局势朦胧。驻地只有几间草屋,四处泥泞,他常常与胡志明围坐,夜里讨论如何建新政、稳粮食。语言不通,也能凭记忆勾画模型讲方案。援越的日子,全是琐事、难题和,意外——他得了登革热,差点送命。可是任务未完,他咬牙坚持。六年之后,组织觉得他累够了,才命令回国。
4.jpeg



回京时已是经济技术对外总局的新官,也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六十年代,国家受制裁,急需对外突破。西非、北非,他带队考察。周总理在一场重要会面里,点名说“方毅跑在我前面,很多决策靠他建议才定。”,无甚客套,却是高度肯定。


他的仕途并非一路顺风。六六年,风云突变,他和无数人一样,被迫搁笔停工。三年后才重新复出,负责坦赞铁路建设。坦赞铁路,这条穿越草原和山脉的线,每一节都凝结无数中国人的汗水。方毅住工棚、和工程师一同测量地形。条件苦,难免有人抱怨。可到七六年,交接仪式那天,坦桑尼亚的官员悄悄说了句“多亏你坚持。”当时没人回话,气氛忽然沉重了点。
5.jpeg



他主导重大工程,却极少在镜头前发言。做事风格简单交任务、核实数据、拍板走人。鲜有人知道,1977年高考恢复会上的一句大胆建议,几乎改变了无数人命运。他提出,废除老旧的推荐制,还权于考生。会上反对声音不断,有人担忧社会动荡。方毅只是淡淡摆手“只要考试公平,谁都能有机会。”


1977年那场考试,报名数以百万计。许多考生已为人父母,更多甚至是失学多年的人。但这次,终于门向所有人敞开。
6.jpeg



有一段细节,常被人忽略。当时研究生制度几乎停滞。高考恢复工作尚未结束,他又号召恢复技术职称,强调“笔试选拔,优先专业能力”。技术官僚与“老革命”两路人马争议激烈。他并未一味迎合,只点出“没技术,哪里来创新?制度要让懂行的人冒头。”


当然成绩单上不只写着政绩。晚年他生活清简,借用的沙发、柜子——家属都清点送回组织。病重时只交待一件事“国家的东西,一样别落下。”这话说得平白。他那种骨子里的克己——不夸张,但足以让身边人默默遵守。


没有谁天生适合时代,每一步都是与风浪磨出来的。方毅的故事若只看文本——不过是官员履历表上的几排“岗位轮换”。可若细细掂量,他替整个社会爬梳归整,点燃希望。


高考恢复,表面上只是一次考试机会的回归。不只是选拔人才,更是让无数困窘家庭,有了翻盘的信心。1977年到1979年那几届高考学生,至今提起方毅,眼里都泛着光。他们知道,那一年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时代里真正可贵的东西,从不靠喧嚣或口号。是那些在小房间、在深夜里,寂静筹划、细致执行的人,悄悄铺垫未来的路。方毅,这个名字里没有传奇,却藏着无数人生的路口。


如今,再翻看1977年那一纸恢复高考的批文,一排字迹清清爽爽。往昔这一切,像初夏空气里的槐花香,淡淡一抹,却早已溶进无数人的生命里。


权力、荣耀、成绩单,都不是终点。那些为国家、为平凡人默默守望的人,其价值,只能由岁月慢慢说清楚。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阿包篮球迷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