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防长辛格在青岛的上合防长会议上刚说完“印中是搬不走的邻居”,展现出一副友好和睦的姿态,转身就拒签联合声明。
印度似乎总是热衷于扮演那个制造意外的角色。这一场景恰恰是印度在多边舞台上的一个缩影,表面上和和气气,背后却常常做出拆台的行为。
《印度时报》6月27日放出风声,直言印度对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失去兴趣”,理由竟是“无法发挥主导作用”。这听起来多少有些荒谬,一个国际组织并非为某一个国家称霸而设立,而是为了成员国之间的平等合作、共同发展。可印度却因为不能在其中呼风唤雨,就扬言失去兴趣,实在是有些任性。
《印度时报》6月27日放出风声,直言印度对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失去了兴趣”,理由竟是“无法发挥主导作用”。这已是印度一年内第三次在上合平台“掀桌”:2024年反对“一带一路”文件,2025年6月拒绝参与谴责以色列声明,再到此次拒签防长会公报,印度凭借一己之力让“9:1”的投票僵局成了组织常态。
在金砖框架内,印度同样把“拆台”玩成了行为艺术。2023年峰会它阻挠共同货币计划;2024年喀山会议拒绝提升本币结算比例;今年5月外长会,当各国推进去美元化时,印度第七次一票否决联合反美元结算体系提案。滑稽的是,这个专业拆台户竟是金砖新开发银行的头号受益者——累计拿走350亿美元低息贷款,比最大出资方中国还多。这种“吃完饭砸锅”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印度一方面拿着金砖银行的钱用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却用否决权向西方示好,试图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平衡,获取更多利益。就像在这次防长会议上,辛格对着巴基斯坦代表破口大骂,执意要将“跨境恐怖主义”塞进议程,明显是想把多边平台变成印巴恩怨的发泄场,全然不顾及多边合作的大局。莫迪政府心里清楚,这不过是一场稳赚不赔的政治秀,如果自己的主张被接受,就可以大肆宣传“外交胜利”;如果遭到拒绝,就炒作自己“不畏压力”,无论如何都能在国内捞取政治资本。
印度还试图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它加入美日澳遏华的“四方安全对话”,想要在西方阵营中获取一些军事和政治支持;可又舍不得金砖国家提供的低息贷款和广阔的合作机会,在上合组织里一边炒作“巴基斯坦威胁”,一边又标榜“中印友好”。但这种反复横跳短期来看占了便宜,实则是在耗尽自己的国际信誉,让其他国家对其越来越不信任。
当印度威胁“退群”时,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金砖国家的技术工作组已经秘密模拟了三种印度退群的经济影响,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上合组织则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尽管印度拒签防长声明,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淡定宣布“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其他成员国也没有一个人理会印度的闹剧,大家继续按照既定的议程推进合作。
不仅如此,多边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规则,试图驯服印度这头“大象”。金砖国家研究将决策机制从“全体一致”改为“多数表决”,这样一来,印度的否决权就被剥夺,无法再轻易阻挠重要决策。上合组织也在酝酿设立行为红线,对于那些阻挠核心议程、勾结敌对联盟等破坏性行为,将自动触发除名程序。还有更为巧妙的“腾笼换鸟”策略,吸纳印尼、沙特等新成员,将印度在组织中的投票权重从20%稀释至5%,重构南方国家代表体系,让印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当印度留在组织内的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薄时,主动退群或许会成为它最后的体面。否则,等待它的可能就是“僵尸成员国”的身份,空有名号,却没有任何实权,被边缘化。
印度在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中的尴尬处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道理:新兴国家之间真正需要的是合作共赢的智慧,而不是零和博弈的算计。真正的“主导作用”不是靠一票否决权来赢得的,而是在为组织的发展、为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贡献力量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莫迪政府若不懂这个道理,一心只沉醉于“南方领导大国”幻想,那这个幻想恐将永远是镜花水月。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