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度在红线上的大胆试探,坚持主权还是画地为牢

陆弃 · 2025-7-2 09:30:53
文︱陆弃
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高调宣布农业和乳制品为印美贸易谈判的两大“红线”,坚称绝不会做出削弱本国农业和农民利益的让步。这一表态看似刚毅,却实则暴露出印度面对全球贸易压力时的尴尬与无奈。印度在与美国的贸易博弈中,表现出的所谓“坚定防线”,更多是对内政治利益的妥协,是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枷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自主。这种“红线”不仅影响印美双边关系,也让国际贸易规则面临新的挑战,最终只会阻碍印度融入全球市场,拖累其自身发展。
1.jpeg

印度的农业保护伞,既是政治博弈的工具,更是经济结构的痛点。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占据印度国民经济极大比重,数亿农民的生计紧紧系于此。西塔拉曼所说的“绝不削弱本国农业和农民地位”,无非是在向国内农业利益集团示好,防止任何形式的市场开放遭遇强烈反弹。印度政府深知,一旦放开关税,外来农产品的低价冲击将对本已脆弱的小农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动摇社会稳定基石。然而,正是这份畏惧,让印度贸易谈判陷入了僵局,也让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履蹒跚。
美国推动印度开放苹果、坚果、转基因作物和乳制品市场,表面看是正常的贸易互惠要求,实则是其霸权策略的延伸。美国试图借助其庞大的市场和技术优势,压迫印度放弃农业保护,迫使其成为跨国农企的扩展基地。印度拒绝这一点,彰显其在全球经济链中的自主抗争精神,然而这抗争却显得徒劳无功。印度的保护主义政策和宗教禁忌结合,尤其是对牛副产品的严格限制,成为难以突破的贸易壁垒,使得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更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
印度提出“对等关税”原则,要求美国在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和化学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给予关税减免,这看似合理,却充满了贸易报复的意味。双方实际上都在用关税作为谈判筹码,企图以市场准入交换贸易利益。印度的这一策略虽然符合其短期利益,却忽视了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趋势。贸易保护主义不仅阻碍了印度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也限制了其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的深度与广度。
2.jpeg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印度在印美贸易谈判中展现的“红线”,是一种经济转型的停滞。印度长期依赖农业和初级产品出口,未能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其对农业的过度依赖和保护,既是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社会结构的固化。面对全球贸易新秩序,印度仍停留在旧的思维模式中,迟迟不愿迈出突破性改革的步伐。如此,印度不仅错失了扩大出口的良机,也削弱了其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事实上,印度对美国施加的26%高关税威胁,以及白宫“很快达成协议”的表态,都显示双方都希望找到某种妥协点,避免贸易冲突升级为全面对抗。然而,印度的“红线”姿态极有可能成为谈判的最大绊脚石。农业和乳制品的关税问题,已然成为双方谈判的瓶颈。美国不可能轻易放弃对转基因作物和乳制品的出口诉求,而印度若固守“红线”,必然导致谈判陷入无休止的拉锯战,甚至走向“你死我活”的贸易战局面。
印度政府的态度,还暴露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渴望通过贸易协定打开国际市场,获得技术转让和投资;另一方面却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持怀疑和抵触态度。这种“两面派”政策只会让印度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边缘人”,无法真正融入全球价值链。如此下去,印度不仅将失去与美国乃至更多发达国家合作的机会,还会在国际竞争中越发被边缘化,最终受损的是印度自己的经济前景和国民福祉。
3.jpeg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把“宗教禁忌”作为贸易保护的屏障,彰显了其经济决策的非理性成分。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基于宗教文化的贸易壁垒不应成为政策制定的根本依据。印度如果继续坚持这种基于宗教因素的经济保护,将限制其市场的开放程度,阻碍技术创新和产业多元化,最终也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制约经济活力。
综上所述,印度对美贸易谈判中划出的两大“红线”,既反映出其经济保护主义的顽固态度,也暴露出其在全球经济转型中的迷茫与不自信。印度若继续将农业和乳制品作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只会自设藩篱,阻碍自身融入全球市场的步伐,最终落入被贸易对手牵制的境地。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固守“红线”,而在于大胆改革开放,提升产业竞争力,融入全球供应链,实现从保护到竞争的转变,才能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印度要警醒,贸易谈判不是零和游戏,闭门造车的保护主义只能让自己陷入长期的贸易泥潭,断送发展的黄金机遇。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陆弃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