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成绩已陆续出炉。莘莘学子和家长们正奔赴“高考第二场”——填报志愿,希望为孩子的未来谋个好方向。艾媒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10.2亿元;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为10.9亿元。
仅是“张雪峰”这一个IP,就养活了一整条产业链:售价高达12999元、18999元的志愿填报服务,每年都被抢购一空。各地的“张雪峰们”也十分抢手,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高考志愿相关企业已有1242家。
今年,市场又有了新变化,大厂们纷纷入局,押注 AI 志愿填报赛道。例如,夸克推出高考志愿大模型,号称“能像志愿专家一样思考”;QQ浏览器上线行业首个高考 Agent“AI高考通”,可依据需求自动调用工具和数据;百度上线“高考高频考点库”“AI志愿助手”等系列AI产品;字节也不甘落后,除了豆包上线高考填报志愿功能外,更是推出“AI抖音”App,主推AI填报志愿。
然而,在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时代,比填志愿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八大能力。
第一,终身学习能力。科学技能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过去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逐步陈旧过时,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半衰期”。1950年以前,知识的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 高级工程师仅为 1.8 年。当下,数据、知识产生和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在逐步淘汰有学历的人,但永远不会淘汰有学习力的人,所以不管是源于自身需求还是外部压力,这是学习革命的时代,也是终身学习的时代。
第二,灵活应变的感性与理性的能力。当世界变得错综复杂,传统“原因—结果”的线性因果型教育已无法应对偶然性、非线性、混沌性的社会发展,知识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迟滞和失序。如何针对环境灵活应变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讲,“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灵活的,懂得适时变化的。”
第三,未来能力。未来的教育不仅仅依靠经验教训,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感知与推导。毕竟,现实已经证明,新经济没有标准答案,完全靠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以及跨学科的混搭、杂糅而灵感迸发,苹果便是依托超前的想象力将互联网、工艺美学与手机糅合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
第四,社会能力。多年来,教育体系的修修补补仍未摆脱工业经济流水线的烙印,以及市场经济“军备竞赛”的游戏规则,也进一步刺激了教育中功利主义、唯我主义的膨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登上历史舞台,教育也将回归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五,创新创造能力。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创新,或是人文思想的突破,都是创造力的体现。而针对创造力,比培养更重要的是培育,是营造能够让创造力发芽成长的环境,让杰出人才能够“冒”出来;当他们“冒”出来的时候,我们能够去发现、去欣赏、去保护。
以上五大能力说到底还是以技能型为主,一旦社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或许仅凭这五大能力仍无力招架,事实上,在信息——知识——智慧的教育逻辑中,除了功能型能力外,未来教育更需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性、强大的内心。以上五大能力是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还需要培养与自己打交道的三大能力即承受挫折的能力、完整的人格、内心强大的五力图。
此外,在科技平权时代,一方面,“人均”DeepSeek,让所有人都可以随取随学;但另一方面,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AI平权”时代,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既要懂得如何使用AI工具,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力、专业能力等多重能力的叠加,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
来源:福卡智库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