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签下“谅解协议”,不到72小时,中方就划下明确红线,任何国家敢突破就将面临我们反制。那么,此次中美之间达成的“谅解协议”有何意义?中方亮明的红线又是什么?
当地时间6月26日,特朗普突然宣布,中美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随后,中国商务部作出回应,确认双方在伦敦会谈后,经批准,进一步明确了有关日内瓦框架的细节。先看这份协议的实质。虽然特朗普称之为“协议”,但从通稿来看,它更像是一个补充谅解,主要内容是围绕稀土出口安排的互换式让步——中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出口许可证,美国则承诺取消5月份对华提出的各类限制,包括对C919飞机零部件、关键化学品和留学生的管制。
从时间点上看,这份协议极其微妙。特朗普的“对等关税”90天暂停令将于7月9日到期,按原定计划,如果各国不在这段时间内达成贸易协议,美国将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重新征收高额关税。眼看时间越来越紧,特朗普急需成果来填补谈判成果的空白。现在正好赶上与中方的“补充谅解”落地,可以预见,这份协议很可能将被他当作在7月4日独立日前可以炫耀的成绩之一。
但要明确的是,中方此次的举动绝非“妥协”。此次稀土出口安排采用的是“许可证”机制,发多少,给谁,多久,全由中方说了算。美国虽然得到稀土供应的承诺,但是否能持续获得、能获得多少、哪些企业能用,完全是另一回事。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划下的“红线”:其他国家如果为了和美国达成协议,拿中国利益做筹码,那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管。这个话说得非常直白,6月28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再次重申这一立场,称任何一方若以损害中方利益换取美国关税减免,中方将坚决反制。
这等于是对全世界发出一个警告:不要拿中国当谈判的代价。这一声明立即引发广泛解读。马来西亚媒体直言,这是中国对可能“出卖”中方利益的国家发出的强硬信号。近期,美国和包括欧盟、日本、印度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展开密集谈判,而中方显然担心这些国家会在压力下做出让步,配合美国在稀土、关税或供应链问题上打压中国。
从各国反应看,确实有被点名的必要。比如欧盟,目前对美国商品征收10%的关税,美国对欧盟商品征税高达25%,钢铁和铝则高达50%。如果7月9日不能达成新协议,欧盟商品将面临更严厉的关税。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已经表态称“做好了一切准备”,但马克龙则说得更直白:“若美国继续征收10%关税,欧洲必须做出对等反制。”欧洲内部在妥协派与强硬派之间意见分裂,究竟走向如何尚未可知。
日本方面,石破茂坚持关税必须“完全取消”,尤其在汽车领域。但根据相关消息,日本内部已有调整风向的苗头,试图在稀土和液化天然气合作上与美靠拢,以换取美方让步。如果日本真的朝这个方向倾斜,那就很容易踩到中方划定的红线。
而印度与美国的协议则进展飞快,从5月底起已经进行了多轮深入谈判。美方官员频频透露协议“几乎完成”,甚至有人称其为“里程碑式成果”。这从战略上看也不难理解。美方视印度为印太战略重要支点,印度希望借机获得市场、技术和产业链地位提升,两者需求高度契合。如果说哪个国家可能在谈判中最先“牺牲中国利益”,那印度恐怕是头号候选。
正因如此,中国必须亮明态度。在美国高调谈判的背景下,中国商务部的公开表态,不仅仅是警告,更是底牌展示。目前,“对等关税”暂停期已经进入最后9天倒计时。特朗普原本打算在7月4日前公布多项协议,展现其“谈判艺术”的成功,但现在来看,除了英国之外,美国尚未与其他国家正式达成成果。甚至特朗普自己也松口称,“截止期可以延长,也可以缩短”,留足空间。可见,他并未真正掌握谈判节奏。
另一边,美国经济数据也不给力。5月美国商品贸易逆差扩大至966亿美元,出口额创下疫情以来最大降幅。消费疲软、进口大增、出口下滑,美国经济被关税政策压得喘不过气。白宫已经有人开始暗示,9月可能是谈判的“最终窗口”。
当前的国际贸易谈判,早已不是零和博弈这么简单,而是一个个复杂博弈场的叠加:中美之间谈判同时,欧盟、日本、印度、加拿大等多个方向同时开战。中方亮明红线,就是要提醒这些国家:谁要踩线,谁就得付出代价。
而对特朗普来说,如果他想靠着这份谅解协议来支撑起自己的“政治成果”,那就必须持续满足中方的政策节奏。至于其他国家,如果想趁机加入对华施压的阵营,那就必须承担中方反击的风险。总之,协议并非让步,中方原则依然明确,红线就划在这,敢突破,就反制。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