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时间6月10日傍晚,中美两国代表团在英国首都伦敦展开了一场持续超过六小时的磋商,会谈直至晚上八点才落下帷幕。紧接着,双方还约定于当地时间星期二继续会面,这在近年来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中实属罕见。耐人寻味的是,会谈结束之后数小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收到的都是好信号”,但他仍不忘补充一句“中国依然是个‘不简单’的对话伙伴”。如此表态,无疑为这场聚焦全球目光的谈判增添了更多关注点和解读空间。
纵观会谈过程,双方花费部分时间寻求共识,却始终难以绕开那些深刻的核心分歧。中美关系近年来围绕高科技出口、稀土资源出入口限制等领域摩擦不断。以半导体和高端芯片为例,根据美国商务部2023年底数据显示,去年美国对华相关技术出口许可批准率降至个位数,关键芯片设备几乎全面受限;而中国则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镓、锗等关键稀土金属实施出口管控,使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
此次伦敦会谈的进展被外界聚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会谈后坦言,这是一场“良好的会谈”;彭博社则引用消息人士称,美方已初步释放出愿取消部分对华科技出口限制的信号,作为条件希望中国承诺放宽稀土金属出口规定。这意味着,双方试图以“交换让步”方式缓和当前紧张态势。若结合此前的经历,比如2019年中美就关税及知识产权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可见美方历来喜欢通过阶段性让步换取中国的实际资源与市场参与。
有意思的是,去年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所做的一份跨国调研显示,美中双方对彼此合作前景的预期呈现极大分歧。美方更强调技术领先和制度优势,而中国则坚守发展权益和自主原则。因此,在此次谈判桌上,即便美国制定策略、提前考虑好谈判底线,但种种数据表明,中国坚持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对话,并未轻易向对方无理条件让步。这或许正回应了特朗普口中的“不简单”。
从国际惯例来看,会谈虽令紧张局势暂时降温,但无法彻底抹平结构性矛盾。长期未解的贸易逆差、高科技领域竞争、地缘安全等议题仍旧横亘两国之间。以往如2020年中美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为例,虽促成部分农产品和能源订单落实,却未能阻止随后的科技战与金融脱钩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华盛顿与北京都处于相对谨慎的博弈期:美国正值新一轮大选周期,希望稳住国内经济及盟友体系;中国则着眼于供应链安全、国内创新和外部环境稳定。在此背景下,每一项临时妥协都可能成为双方下一步战略选择的基准点。
总结来看,此次伦敦长谈虽然达成了一些建设性共识,有望推动部分领域的松动,却尚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中美未来大概率将继续以对话、磋商为主线,一边寻找利益交集,一边防范各类风险蔓延。对于普通关注者而言,这一轮互动表明大国博弈风向与全球经济走势息息相关,而保持理性、理清因果、警惕情绪化叙事,显得尤为重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