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讨论中美关系到底能不能缓和,最直接的方式其实就是抛开复杂的话术,狠狠盯住一条:美国才是关系走向的主导者,中国再努力,主场始终不在这。翻来覆去,时代剧烈变化,每次跌宕都是因为美国心里想法出现了变化。今日头条上喊观点,常绕来绕去,但这一点不带虚的。
二十一世纪的风口浪尖,就得问美国到底怎么把中国当回事。不是中国突然变魔术,关系就好转;而是得看美国啥时候认同中国不是头号大敌。可这个“敌手”话题说实在的,根子极深,不是一句利益冲突能说清楚?美国把中国塞进“关键威胁”名单,是怎么个来头?很多人猜半天,其实真要追溯,大概就是四种情结搅在一起。
先聊美国长年的“天命感”。美国作为一个两百多年的国家,根本没多少历史厚度,但格外爱讲“美国例外”,就觉得上帝让他们带头搞天下。最早欧洲移民开始,这个成分就埋下了,越往后越强烈。像极了每次白宫喊要“引领人类文明”,政治舞台外,市井也有人信这种调调。美国多次公开会议、总统访谈里都在捧“美国式生活”,奥巴马接受澳大利亚电视时还直接说,中国人如果全照美国那样生活,地球迟早扛不住。
而“血统优越感”,美国人其实掩藏不住。他们左一句“盎格鲁-撒克逊”,右一句和英国同源,共同治理世界。说到底,觉得自己和老英才是天选领袖。翻国际新闻,遇上老牌西方媒体谈现存体系,总会隐晦提一句“文明秩序需西方维系”,其实就怕你听不懂他们的“高贵血统论”。
可是,强盛时代有巅峰,岭上花开也有败落。一些美国学者,包括基辛格当年写书评大国更替,说得再直白不过,“每一百年就有大国轮替,就像自然规律。”美国虽然嘴硬,却没哪个精英真敢指天发誓说自己能永远称王。想起有一阵儿美国国内学者私下聊日本崛起那一遭,谁都清楚,当年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照理说是美国带出来的小弟。可美国一看日本起来的势头太猛,立马发动贸易战猛踩油门,广场协议签完,日本股市、楼市一波爆炒,虚假繁荣后就是经济崩了。你再去查数据:1989年东京地价高于全球任何城市,三年崩盘后,所有人像断线风筝。
历史轮回之下,美国对中国,何尝不是也在复制“扶上马上,再抱下马”的戏码?中美贸易战不是空穴来风,只要美国不丢掉霸权执念,就压根不可能给中国喘息空间。不过这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你说美国真有一天彻底没落会不会想反悔?真到了那天,怕是又该找新话题。
实话说,美国内也不是没有声音喊要“缓和”。一些经济界、智库人早就撂出警告,说玩过头了大家会一起掉坑里。可问题是,霸权主义情结太深,谁肯真正自废武功?没人敢赌。
再来看另一个美国执念:用战争维护秩序。二战后,美国变着法子介入各种地方冲突。五十年代打朝鲜、六十年代进越南,那些年国际热点,总有美军的影子。得利么?一战、二战美国其实人民币收割了一波。网友翻美国华尔街年报,1917年-1921年的总国民收入翻了近两倍;债务一下变成全球债权人。这波骚操作没多少人能玩转。
到了九十年代,克林顿手上打科索沃,直接搞得欧元国际化步伐一顿,美国金融圈巧妙布局赚了十几万亿。数据夸张,但是反复查,IMF报告、世界银行的数据都能对上。这才叫“用战争换和平”,说白了就是只要拳头够大、账本就能好看。大选时喊维护国际正义,竞选结束又把炮口对准邻国。
其实这种战争万能观,根子可能比表面搅局要深。美国制度里,那种把战争当成解决方案的理念,已经传承了几代。总统罗斯福、约翰逊都公开认同:软弱只能带来混乱,只有以战养战才有“和平盛世”。问题是,对内可能维护社会稳定,可到了全球,真能够处处通行?俄乌冲突满一年,美国又扯台海议题。有人觉得荒唐,其实是套路未变。美国舆论场,台海问题就成了新的狂欢点,政客、分析师不停切换“模拟剧本”。今年国会听证会,专家组预测,美方极可能怂恿台海变成东亚版“乌克兰战场”,用中国的复杂局势替美国转移风险。就算美国会突然收敛,毕竟有些利益已经上桌,收不收得回来也难说。
本质上,美国只要不摒弃战争思维,围绕遏制与否的选项就在打转。随时换个马甲又能“再上桌”。某种意义上,这套逻辑连自己人都明白是“内行话”,可真正扔下手里的枪,谁又愿意做那个出头鸟?
第三个问题,美国天真的制度自信。总觉得自家的民主是宇宙唯一模型。美国宪法的迷思,时常被其政治家拿出来“贩卖”。老杜鲁门、里根都做过同样的事儿。自1947年“杜鲁门主义”一出,遏制策略和“自由阵营”成了国家官方政策。苏联虽然垮台,冷战志气还在。结构性对抗直接推到当代,跟中国的关系始终带着“民主-专制”的标签,很难单纯看利益考虑。
美国的制度优越感,用来干预他国,混乱局面一抓一大把。阿拉伯之春、乌克兰冲突、中亚颜色革命,多少地方一朝动荡,好像总能找到美国的“援助团”。今天拜登政府文件里还反复强调,要捍卫美国理念,重塑世界秩序。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热情洋溢地说:“美国继续在世界推动民主价值。”对内宣传是道义,对外行为就成武器。可惜这老技艺碰上中国,完全吃不开。美国翻遍做派想干涉中国内政,连篇政策拉清单,最后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其实,有时美国高层嘴上说要尊重中国体制,那只是一种外交术语,很多人听了会信。但是,政策一转身又继续原有路数,久而久之反而积怨更深。甚至于,对于中国不接受外来干涉,美国从未真正理解,只是一再将中国说成“异类”或“绊脚石”。说到底,是一种无限膨胀又极度不安全的心理。
第四点,国际环境因素。历史回头一看,1972年中美建交的大转弯,是因为美苏冷战打得胶着。当时美国明显在苏联压力下寻求松动,转身看见中国利用空间巨大,一拍即合。尼克松那一脚跨越太平洋,不是心血来潮。现实也就是这样,环境一旦变化,政策旋即切换。今天俄乌冲突、美欧关系微妙变动,中美可能短暂缓和也不是全无可能。去年美国国务院文件就几次提到“寻求中国合作应对全球挑战”,一边推一边收,谁知道后边如何变化?
只是说到底,能不能缓和不是小变化,而是看美国能不能把霸权、战争、制度优越、国际格局四套思维真的扔掉。要是不抛,关系往下滑是不可逆的。美国目前还在“威胁论”加码,国会每月新决议案,涉华的总有,而中国能做的大致只有两件事:一是忍耐,二是突破。
网上总有期待“转机”的声音,其实放在今天,大机会不多。公众习惯于美好想象,殊不知国际关系向来不以意志为转移。倒也有例外,比如重大变局里暂缓一下敌意,但那样的场面,只能靠状况剧式出现,绝非常态。
有点讽刺地说,也许中国早在八十年代、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中就见过“无解”的困局。并非每次考验都能创造奇迹,但过去的经历已经说明,这种关系恶化下的坚持和调整能力确实不容小觑。
接下来,恶化后的中美关系,有断裂,也有缝隙。走过艰难期,不是每一步都能盘算得很准,但也各有办法。
用宏观的眼光看,这一场较量就还在持续,缓和与否,不分对错。美国有没有可能愿意彻底转身,谁都说不清,戏还得接着演下去。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