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留给文科生的路,不多了?张雪峰捅破的窗户纸藏着残酷真相

星辰大海 · 2025-7-5 11:01:56
高考志愿填报这个事,对一些人来说,比夏天还热。
1.jpeg

张雪峰说的话,大概意思是文科的出路就是考公或者销售。这话像个引子,点燃了三个事情:专业选择面,人工智能的冲击,还有家里人对考公的看法。好像路就这么几条?
教育部的数据,选了“物理+化学”之后,能报的专业超过了95%。历史类的组合呢?这个数字是50%都不到。
2.jpeg

湖南有个考生叫沈佳,她喜欢地理。但是因为选科,很多地理相关的专业她报不了。就像隔着玻璃看东西,就是拿不到。复旦大学的文科招生名额,直接被砍到了20%。四川大学更直接,一下子撤了31个文科专业!这个动作,挺快的。
高校在减少专业名额,这还只是一方面。另一边,AI也在发展。ChatGPT能写东西,Midjourney能画图,甚至法律文件都有现成的智能模板。文科生要干的活,好像机器也能干了。
3.jpeg

广东的考生娜娜就看到了,身边学理科的同学,很多人都在往人工智能方向走。文科生该怎么办!湖南的高考分数线,三年时间里涨了18分。文凭的价值却在变化。某些文科专业,毕业之后找工作的风险,确实存在。
家里的“战争”……也开始了。00后的孩子和父母,在志愿表上进行着一场博弈。
4.jpeg

一个叫小黄的考生,她妈妈花了一万块钱去咨询机构。结果小黄自己呢,就迷上了《乡土中国》,一门心思想去学社会学。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沈佳的父母,给她规划的路线是学会计,安稳。可沈佳自己天天看法制频道,想去做公益律师。
这种冲突,就是观念的碰撞。志愿填报专家李俊提出的“冲稳保垫”策略,在一些家长眼里,自动就翻译成了“怎么能报上好考公的专业”。那四十五个平行志愿,填的不是学校和专业,是一次又一次理想和现实的拉扯。
5.jpeg

但总有人不这么想。在一片“劝退”的声音里,还是有文科生在坚持。娜娜的父亲是法学教授,他的想法就很清楚:社会运转需要人来管理秩序,也需要人来解释意义。这些东西,机器替代不了。
6.jpeg

小黄对《乡土中国》的痴迷,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她看到了潮汕地区宗族社会里的一些现象,比如重男轻女,她就想用社会学的知识去搞明白,这套规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种早熟的思考。
沈佳天天看新闻,关心社会事件,她心里有种责任感。这种东西,比一些工作报告要真实。
7.jpeg

这些年轻人,就像在雨里护着一小簇火苗。火苗可能会灭,但他们就是不松手。
张雪峰引发的讨论,其实是两拨人在说两码事。他说的是生存问题,怎么找工作,怎么赚钱。年轻人和一些家长,想的是生活,是可能性,是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家长计算的是性价比,投入多少,回报多少。孩子要的是一个机会,一个探索自己兴趣的机会。
当大学的专业选择,变成了就业的KPI考核。当文科教育,被一些人看作是考公务员的预备班。这场争论里,好像谁也说服不了谁。
8.jpeg

文科生面对的困境,也许不是选择太少。而是犯错的成本。一个理科生,大学专业不理想,他可以通过考研去金融,或者转行去当程序员。路子很多。文科生呢?一步走错,可能就掉下去了,再想换条路,会困难。这种焦虑,不会在志愿填报截止的那一刻就消失。它会跟着你,考研的时候来一次,考公的时候来一次,找工作的时候,再来一次……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星辰大海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