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北京,一场本应温和的世界和平论坛,却因为一段讲话瞬间变得火药味十足。中国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发言中,首次正面回应“中美必战论”,掷地有声地表态:“中国不惧战,也慎战。”
就在同一天,美国主流媒体《彭博社》悄然发布了一则报道:中国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从美国进口一滴原油,这一记录打破了2018年以来的最长纪录。
这一冷冰冰的数据背后,似乎隐藏着比关税战更深层次的较量。中方这一“不说一句狠话,却直接断油”的举动,是否意味着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了“无声战场”?
4月开始,中国对美石油采购突然归零,直到5月仍未恢复。美方起初选择沉默,试图以“技术性调整”掩盖事实,但到了6月,美国能源市场开始发出痛苦呻吟。
德州油企股价接连暴跌,页岩油出口量创下近两年来的最低位。曾经依赖中国的美国石油,如今找不到出海口。
特朗普政府自然不愿承认失败,从关税战一路打到能源战。4月初,白宫高调重启“对等关税”政策,提出90天谈判窗口,号称“给世界一个机会”。
但真相却是,美国谈不动欧洲,压不住日韩,连加拿大也在权衡利弊。剩下的只有中国,早就不吃这一套了。
解放军并非虚张声势,山东舰与辽宁舰编队已完成实战化远洋训练,总吨位超30万吨,展示了中国海军远洋投送能力。
与此同时,美军却面临军工产能不足的现实。弗吉尼亚造船厂因人手短缺,核潜艇交付延迟近400天,美国军费虽高达1万亿美元,却难掩“钱多造不出东西”的窘境。
再看能源领域,美国页岩油企业的“伤口”正慢慢撕开。据美方数据显示,中国停止采购以来,美国原油日产量减少了近50万桶,德州钻井平台数量开始下降,就业岗位缩减,产业链上下游哀鸿遍野。
在对华政策上,特朗普政府也表现出极度矛盾的心态。一边对华加征关税,推动排除中国供应链,逼迫印度、越南设立“去中化”门槛;另一边,却又悄悄放开对华芯片软件、乙烷、航空发动机的出口限制。看似强硬,实则底气不足。
印度的反应尤为典型。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品中60%需为印度本土制造,印度当局却坦言做不到。因为所谓“印度制造”的背后,是中国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支撑。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越南,当美方要求其加征40%转运关税时,越南也陷入两难。
中方的石油“断购”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布局已久的战略动作。早在2023年底,中国就开始大幅减少美油采购,并迅速与伊朗、俄罗斯、沙特等国签订长期能源协议。卡塔尔的2000万吨乙烷大单,更是中国能源安全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刘建超的讲话中,有一句话格外意味深长:“不是中国不想和,是美国太想打。”这不仅是对“中美必战论”的回应,更是对美方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反击。中国摊开底牌:不主动挑衅,但绝不后退。
美国国内对华政策也出现严重分裂。军方与实业界态度明显不同。军方希望通过扩军制造威慑,但实业界则担心失去中国市场带来的连锁反应。尤其是能源行业、农业、芯片制造等领域,中方的精准反制使他们苦不堪言。
特朗普在7月3日放风称:将于7月4日开始向各国发布最终关税清单。此举本意是展示强硬,但却被外界解读为“谈判失败的掩饰”。事实上,就在他放话的同时,他的幕僚已向国会承认:与170多个国家的谈判几乎全线崩盘。
中国则以极其冷静的姿态,一步一步蚕食美方的谈判筹码。三个月零采购美国原油,背后不是情绪化的对抗,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部署。中国并未高调宣布这一决定,而是静静地让市场反应来说明一切。
经济战之外,军事动作也在升温。五角大楼着手重启太空军扩编计划,F-47六代机项目被重新列入预算,高超音速导弹研发被列为“核心优先”。但这些项目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屡次试射失败,拖延不断。
中国的歼-35战机已开始部署,海试中的第三艘国产航母也即将服役。两国在军工领域的较量,已不再是技术差距,而是产业链和制造能力的全方位竞争。
中方的冷静不代表软弱,而是一种战略主动。刘建超多次强调,中美关系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大原则之上。尤其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中国明确表态:主动权在中国手中,绝不容忍任何挑衅。
台军“汉光41号”兵推虚构2027“攻台”场景,美军模拟战损高达两艘航母、数百架战机。即便是演习,也让美军不寒而栗。这场假想战模拟的不是胜利,而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中方的每一步,都在精准打击美方的软肋。在稀土、能源、制造业多个领域,中国正逐渐掌握主动权。美方若想通过关税或军事手段迫使中国让步,只会加速自身困境的加剧。
刘建超在演讲中强调:“尊重一个国家的制度、发展道路和主权,是合作的前提。”这不仅是对美国的提醒,更是对世界的宣示。中国不寻求主导世界,但也绝不会接受被压制、被威胁的合作模式。
中美之间的较量,已不再是冷战的翻版,也不是简单的经济战争。这是一场多维度的博弈,一场耐力、心理与战略的综合竞赛。谁能在沉默中坚持,谁就能赢得未来。
短短90天,中国用“零采购美国石油”这一看似平静的动作,完成了对美国能源命脉的精准打击。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外交的怒火,却让美方哀鸿遍野。这不是战争的前奏,而是博弈的高潮。
中方的态度已经明确:我们不想打仗,但也绝不会退让。合作是王道,尊重是前提。美国若一意孤行,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场“无声的对抗”正在悄然重塑中美关系格局。中国不挑衅、不退缩,以沉静的战略定力回应外部压力。未来是否“必战”,答案早已写在三个月零采购的贸易清单里。
信息来源:
[1]中美必战?中联部部长刘建超:我不这样认为 观察者网
[2]连续3个月!中国拒买美国石油 观察者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