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这位老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卧底谈判”,帮美国总统尼克松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也给世界历史狠狠拐了个弯。
五十年过去了,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老头儿终于成了历史。可他临走前,丢下的那几句话,让人深思。他说,现在的中美关系,就像两个醉汉在悬崖边扭打。谁先停手,谁就掉下去。
他预测,中美若真打起来,没人能独善其身。台湾会被推向火线,日本会被推上前台,俄罗斯也不见得好过。
说到中美关系,谁都能感受到这几年变化的节奏有多快。
2018年,特朗普一拍桌子,中美贸易战拉开大幕。那一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了25%关税,波及面从玩具到高铁,金额超5000亿美元。中国也不含糊,马上反制,把大豆、汽车等美国产品列入加税清单。
2019年以后,贸易战打得两败俱伤。美国农业州选民抗议,国内物价涨了;中国出口企业过冬,有些小厂干脆倒闭。可这点“伤筋动骨”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感到空气凝固的,是“科技脱钩”。
2022年,拜登政府开始禁止高端芯片卖给中国,甚至对中国学生学AI和量子计算都设了障碍。
中国没有被压垮,反而在芯片、操作系统、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领域一路“狂奔”。2023年,华为Mate 60自研麒麟芯片出世,一夜之间在网上刷屏,半导体板块股价齐飞。美国人这才发现,“卡脖子”不是那么容易。
但两国关系的麻烦远不止于经济。到了2023年,美国在南海巡航次数飙升,一年30多次。美军航母和核潜艇频繁现身,搞得菲律宾、越南这些东南亚小国也跟着提心吊胆。中国的回应同样硬气,台海演习连轴转,导弹打到“目标东部海域”。
基辛格说,这种场面让他想起了一战前夕,“大家都在试探底线,却没人真想动手,结果局势就像坐上了失控的滑梯。”
他还记得,1971年自己见周恩来时,能开诚布公、点到为止。可现在,两边各说各话,连给对方打电话都变得很难。
台湾:棋子还是火药桶?
这两年,台海局势越发紧绷。2024年,赖清德当选。两岸气氛随之紧张。美国那边配合得也挺足,5亿美元军售、官员窜访不断。今年2月,美国国务院官网干脆把“不支持台湾独立”的表述删掉。北京的反应很直接:实弹演习、海空封锁,连美国都不敢保证“台海不会失控”。
台湾的战略地位不用多说。全球半导体70%产自台湾,台积电更是中美都离不开的“芯片心脏”。但在现实博弈中,台湾真的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吗?
基辛格的预言很冷酷:“台湾在大国博弈中只是筹码,如果中美真开战,台湾就是最先被牺牲的那个。”这种说法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很直接:真打起来,台湾恐怕撑不过几天。大陆解放军的实力,和二十年前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无人机、反舰导弹、天基侦察,常规作战的优势极其明显。台湾即便有美式武器,也难以抵挡“饱和攻击”。
第二层意思更深:美国是否真会为台湾而与中国“直接一战”?从阿富汗撤军、乌克兰局势再到美日韩同盟的实际操作,美方总是把自己利益摆在第一位。2025年,美国高层对台“战略模糊”愈发明显。拜登口头“力挺”,可美军内部文件透露,真正参战的概率并不高。
台湾岛内,精英阶层对前途的焦虑感也很真实。2024年台北房价依旧高企,但富人“润”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的人越来越多。民调显示,有超过四成岛内年轻人“不相信美国会真帮台湾打仗”。台湾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岛内政争,而成了全球风暴的风眼。
日本:摇摆中的“反华前线”
基辛格在晚年,对日本的态度有了新的担忧。他多次警告,美国在中美对峙中把日本推向前台,日本自己却很难全身而退。
2023年,日本国防预算首次突破GDP的2%,军费超600亿美元。冲绳、美军基地扩建,购买美制F-35和“战斧”导弹,日本彻底放下了“和平宪法”的伪装。四方安全对话(美日印澳)几乎每季度都有联演,最新的舰载雷达、反导系统都部署在东海边上。
可经济层面,日本对中国依赖还很深。2024年,日本对华出口达2180亿美元,占其总出口比重高达20%。日企在中国市场的盈利,是本国经济复苏的“救命稻草”。疫情三年过去,东京都区的高档电器店、超市里,中国游客又开始活跃。
日本国内并非铁板一块。2023年冲绳、横须贺美军基地爆发了大规模反基地示威,年轻人、环保组织齐上街。右翼政客主张“对华强硬”,可企业界、民间却更愿意和中国搞好关系。基辛格在接受NHK采访时坦言,日本“前进两步退一步”,外交处境非常尴尬。
他的悲观预测是,美国若真与中国对抗升级,日本必然会被拖下水,“成为反华基地,也会成为中美军事对峙的第一线”。可一旦战火烧到家门口,日本损失将是巨大的:经济失血、国土安全、社会稳定都面临挑战。
日本政府其实很清楚这点。岸田文雄一方面跟着美国脚步强化安保,另一方面又派经贸团到中国“破冰”。2025年5月,中日商贸论坛在北京举行,日方代表团规模创下十年新高。这种“两头下注”的小心翼翼,其实就是日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真实写照。
俄罗斯:强硬背后的困境
再说说普京和俄罗斯。这几年,俄乌战争一直没停。乌克兰2023年夏季反攻,动静很大,可效果不明显。俄罗斯靠卖油卖气,GDP只跌了0.3%,而乌克兰经济直接缩水三成。西方制裁,确实让俄国百姓压力大,但普京的支持率还在70%以上。
基辛格早在2022年就分析过,如果乌克兰能突破俄军防线,普京地位可能不稳。但现实却是,俄罗斯的韧性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强。西方一边制裁,一边还得买俄罗斯能源。2023年,俄中贸易额创新高,双方的能源结算部分改用人民币,减少了美元依赖。
可战争拖得越久,俄罗斯的压力越大。军费支出占GDP比重越来越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明显改善。俄罗斯社会内部的不满在累积,2025年初莫斯科爆发了新一轮物价抗议。普京还没倒,但他面临的挑战也在加剧。
基辛格预判,普京要是真下台,那得看继任者会怎么走。如果是强硬派,俄美俄欧对抗会继续。如果是温和派,俄罗斯有可能在国际上重新“转向”,和中国、美国做平衡。但无论如何,俄罗斯手里的核武器,保证了它不至于被完全边缘化。
基辛格还补了一句:“俄罗斯永远不会为中美冲突当炮灰。普京聪明得很,谁真打起来,他一定先观望。”现在看,俄罗斯在乌克兰方向深陷泥潭,在亚太方向并不会轻易插手。俄中关系再好,到了关键时刻,俄罗斯只会考虑自己。
谁是真正的输家?
细看这场“大国游戏”,其实没有哪个国家是真正的赢家。中美真动手,核武器威慑之下,全世界的金融、供应链、粮食能源都会遭殃。
2023年贸易战时,全球供应链断裂,欧洲、日本、韩国企业损失惨重。美元资产不再是“绝对避险”,黄金、比特币反而暴涨。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减少10%,中美贸易额比2018年巅峰期下降了15%。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谁也无法“全身而退”。
台湾若成为战场,不只是岛内毁灭。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都要大重组,电子产品涨价只是小事,军用、航天、汽车行业也将受冲击。美国盟友看到俄乌战争“有限援助”模式,越来越不敢把安全寄托在“纸盟约”上。
日本如果被拖进战火,不只是经济重挫,社会稳定也可能崩溃。冲绳、关东、北海道这些地方的美军基地一旦“失守”,日本本土将面临自二战以来最严峻的安全挑战。2025年日本经济增长预测被下调至0.8%,国际评级机构警告,日本财政负担已达历史极限。
至于俄罗斯,一方面在欧亚博弈里左右摇摆,一方面却受制于自身经济结构和资源依赖。俄乌战争未决,西方制裁不断,国内民生压力攀升。普京体制还能走多远,没人能给答案。
基辛格的镜头下:对话是最后的底线
其实基辛格晚年说得最多的词,还是“对话”。他知道“一旦撕破脸,谁都没有好日子”。
2023年11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旧金山APEC期间见面。新闻里说双方“达成多项协议”,其实核心分歧并没解决。台湾问题依旧是死结,经济竞争也在继续。会后,美中恢复了军事热线,合作打击芬太尼,但谁都知道,这只能缓和气氛,真要走向“安全”,还远着呢。
这一年,全球都在讲“去风险”,但风险其实早已在台面下扩散。202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全球饥饿人口上升至7.35亿。能源、粮食、芯片都成了博弈工具。各国更关心本国民生,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组织的话语权反而下降。
基辛格去世时,没有留下一句“金玉良言”。他最后几次讲话里反复提醒,“大国要有责任心,不要动不动就翻脸。”对话、妥协、危机管控,这些词在外交词典里越来越重。
回头看过去两年,基辛格那些悲观预测,有的已经在发生,有的还在路上。中美虽然没有正面冲突,但军事对峙、经济脱钩愈演愈烈。全球化退潮,区域集团化加速,“小圈子外交”成了主旋律。
俄乌战争依然没有停,普京依旧在台上,但他的执政压力越来越大。日本在安保和经济间走钢丝,岛内反战、反美声音时有浮现。台湾的处境最为微妙,既是棋盘中心,也是风暴眼。美国国会访台,解放军军演,台商外流,岛内社会分裂,2025年台湾变得更焦虑。
全世界都在看,中美关系会不会迎来真正的“断裂点”。也有人说,“最坏的事可能不会发生,但我们得有最坏的准备。”现实世界里,没有绝对的黑白,只有不断的试探与博弈。
基辛格当年是用“秘密谈判”改变历史的人。他晚年再三劝世人:“对话是最好的止损方式,哪怕只剩一条缝,也别把门关死。”
中国人的智慧,讲究“留有余地”。美国的现实,越来越回到“以我为主”。日本、俄罗斯、台湾——这些棋盘上的角色,谁都在做选择,也都在赌未来。
每个人都是历史里的亲历者。风暴来临前的宁静,是机会,也是考验。
在这场大博弈里,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能否熬过风暴、彼此理解、继续往前的国家。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