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张雪峰:这4大天坑专业,普通家庭孩子慎选!又累又穷还难翻身

高等教育文摘 · 2025-7-8 03:31:13
1.png



2025年高考放榜后,张雪峰在直播中直言:
“选错专业,可能让孩子十年寒窗白费!”
他列出的四大“天坑专业”引发全网热议:

  • 生物工程:85%就业率背后,是本科起薪仅4800元、七成学生被迫转行的残酷现实;
  • 环境工程:政策红利下,一线城市岗位缺口超10万,但本科毕业生月薪不足5000元;
  • 材料科学:传统赛道萎缩,新兴领域硕士起薪25万,但本科就业率跌破60%;
  • 化学专业:连续5年登顶“红牌专业”,毕业生考公比例达42%,研发岗博士占比超50%。
“这些专业不是不能选,而是普通家庭孩子选不起!”张雪峰的忠告,揭开了专业选择背后的阶级差异。
生物工程——天才的赛道,凡人的坟墓

数据真相


  • 2025年生物工程本科就业率85%,但专业相关度仅64%,超三成毕业生进入医药销售、质检等非技术岗;
  • 头部药企研发岗硕士年薪25万,但招聘要求中“博士学历+海外经历”占比达53%;
  • 苏州某高校调查显示:仅29%学生在校接触过生物信息学课程,而企业笔试中该领域题目占比40%。
案例警示


  • 广州某985高校毕业生小林:本科毕业进入化工厂,月薪4500元,工作三年后考研转行计算机;
  • 上海某海归博士:回国后入职药明康德,年薪35万,但直言:“没有博士学历,连实验员岗位都摸不到”。
张雪峰支招

“除非孩子能一路读到博士,否则别碰生物工程!如果实在感兴趣,建议选‘生物学+信息学’双学位,或者瞄准农业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等细分领域。”
环境工程——政策红利下的“伪风口”

数据真相


  • 2025年环境工程岗位缺口超10万,但本科毕业生月薪中位数仅5200元,硕士起薪1.2万;
  • 碧桂园农业控股土壤修复项目组2025年扩招300人,但要求“环境工程+化学”复合背景;
  • 公务员招录中,海关生物安全岗报录比1:24,远低于热门行政岗。
案例警示


  • 武汉某211高校毕业生小王:本科毕业进入环保公司,从事污水处理设计,工作两年后因项目缩减被裁员;
  • 北京某硕士毕业生小张:入职宁德时代生物质电池研发中心,年薪18万,但直言:“没有材料学基础,根本看不懂工艺流程”。
张雪峰支招

“环境工程是政策红利专业,但本科阶段学的太泛!建议要么读研深造,要么辅修化学、材料学,或者考公锁定海关、疾控中心等稳定岗位。”
2.jpeg



材料科学——传统行业的“弃子”,新兴领域的“宠儿”

数据真相


  • 2025年材料科学本科就业率58%,但新能源材料、半导体材料方向硕士起薪达25万;
  • 传统钢铁行业质检岗月薪6000元,而碳化硅材料研发岗年薪超30万;
  • 985高校材料专业考研率61%,其中“双非”院校考生二战比例45%。
案例警示


  • 南京某本科毕业生小赵:进入陶瓷厂做生产工程师,工作三年后因粉尘污染患上鼻炎,转行做销售;
  • 深圳某985硕士毕业生小陈:入职中芯国际半导体材料部,年薪28万,但直言:“没有AI+材料背景,根本竞争不过交叉学科人才”。
张雪峰支招

“材料科学是‘学霸游戏’!普通家庭孩子要么避开传统赛道,要么主攻新能源、半导体方向,同时自学Python、机器学习,走材料数据分析的‘高薪+低卷’路线。”
化学专业——理想与现实的“断层带”

数据真相


  • 2025年化学专业本科起薪6990元,但毕业五年后月薪仅1.2万,远低于计算机、电子等专业;
  • 60%化学毕业生考公或进入中小学,但教师岗位竞争比达1:80;
  • 头部化工企业研发岗博士占比76%,而专科质检岗月薪不足5000元。
案例警示


  • 杭州某本科毕业生小刘:进入化工厂做实验员,工作两年后因接触有毒试剂辞职,考公失败后转行做运营;
  • 成都某博士毕业生小李:入职万华化学研发中心,年薪40万,但直言:“没有海外经历,连核心项目组都进不去”。
张雪峰支招

“化学专业是‘学历通胀’重灾区!如果不想读博,建议选‘化学+教育’双学位当老师,或者辅修金融转行做化工贸易,但千万别指望本科毕业进研发岗!”
新趋势——普通家庭的“专业避坑指南”

数据支撑


  •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中,63%考生因“专业避坑”调整选择;
  • 人工智能、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人才缺口超200万,政策扶持力度空前;
  • 公费师范生、定向医学生等编制类专业,报名人数激增300%。
张雪峰建议


  • 关注国家战略: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政策红利+市场缺口=稳定高薪;
  • 警惕“万金油”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杂而不精,就业竞争力弱;
  • 优先技术型专业: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壁垒高,薪资和发展空间更优;
  • 利用交叉学科:“材料+AI”“生物+金融”等复合背景,就业时兼具双重优势。

专业选择不是一场“豪赌”,而是一次“精准投资”。张雪峰的“劝退清单”并非否定这些专业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在就业寒冬中,理性比理想更重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等教育文摘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