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局势很明显了,特朗普上来之后,中美未来4年甚至是10年,都将在掰手腕的状态中度过。最后谁赢谁输呢?美国人肯定觉得这还用问吗?他们当年可是拳打日不落,脚踹斯拉夫,日韩、澳洲、欧洲等发达国家,都要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才能喝汤,而东大区区一个发展中国家,竟敢跟他们掰手腕,属实是倒反天罡了啊兄弟们!
站在我们的角度,胜负或许不太好说,但我们肯定不会输,敢说这话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信心能够应对了。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翻历史书找答案。活的命长就是有这点好处,咱老祖宗又特别爱记录,所以今天遇上的所有大事儿,我们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对应案例,再进行分析研究。
比如这些年来,老美最损的招数就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这招他们在苏联身上用过,最后从内部攻破了堡垒。苏联倒下后,美国又想把同样的意识形态渗透招数用在我们身上。
第一招就是价值观输出。
各种西式文化宣传铺天盖地砸过来,把外国的月亮描绘得特别圆,还斥巨资进行“远程养殖”,在文学届、学术界的扶持了许多代理走狗,培养了不少崇洋媚外的“民主公知”。
这些年来,中文互联网上莫名其妙多出了很多美吹、日吹、英吹、德吹等等,很多人逢洋必吹,逢中必贬,介绍我们国内就要加各种阴暗的滤镜,可是一说到国外,什么日本马桶干净得能直接喝水、德国下水道、美国快乐教育等等都吹得天花乱坠,其实都是杜撰出来的,可是当年的我们竟然都信了。
别的不说,以前美国拨的那16亿美元“狗粮费”,大家都应该知道吧?这笔巨款就是用来在舆论场上给我们进行价值渗透的。
但他们还不够了解我们,中华儿女的向心力不止在意识形态上,关键还是对历史文化和血脉相承的认同。中华文明底子厚,5000年历史已经证明,所有外来意识最终都会被同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思想渗透这招行不通,老美又想出了第二招:
社会结构。
其中最可恶的就是“去雄化”,意思就是给青少年灌输畸形审美,去除男子气概和民族骨气,让东亚从思想上再也无法与美为敌。
美国这招把日韩都害苦了!
日本娱乐教父喜多川,受美国资本扶持,创办了大名鼎鼎的杰尼斯事务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白瘦幼的“花美男”。原本充满男子气概和武士精神的昭和审美,后来就变成了“平成废宅”和各种丧文化,甚至还有男公关和颜色产业文化。
在韩国,老美注资了著名的娱乐经纪公司HYBE和JYP,训练了好几批男团组合,还大肆宣传什么Kpop文化宇宙,把年轻人的审美都规训成了娘炮文化,连民族脊梁都被忽悠娘了。
我们虽然也受影响,但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的阳刚之气,没被娘炮审美完全渗透。虽然有很多人喜欢小鲜肉,但那都是粉丝经济。在国内真正叫好又叫座的是吴京、张涵予、张译、王宝强、胡军这样身强体壮、充满野性的硬汉,或者是像沈腾那样扎根民间的喜剧演员,非常接地气。
只要切断资本渗透,加强引导和管控,及时刹住这股妖风,就能一直保持青年人的健康阳光形象,免受娘炮文化荼毒。
接连两招都对我们失灵了,老美又想出了他们最拿手的第三招:
金融战和贸易战。
97年香港那场千亿救市,大家都还记得吧?老美凭借着美元霸权,通过控制加息和降息来收割全球财富,而中方市场就是他们最惦记的一块肥肉。不管是之前的大豆战、水力战、关税战,还是股市波动,我们作为防守方都熬到了美联储新一轮的降息,没有伤筋动骨,甚至还有余力做出同等反制。
这是因为经济问题的根本在于制度和人。
我国之前的联汇制度是由海外归来的人设计的,甚至还引进了不少外籍人才进行直接参与,比如国家统计局的结构表,就有美国高盛投行的深度参与。很多金融机构的高管,几乎都是留学海归,他们把持着金融领域极大的话语权。后来发现问题之后慢慢改革替换了,情况就好转了不少。这里不是说留学人才的屁股是歪的,而是说应该保持最基本的警惕心。
这可是有血淋淋的教训的,比如巴西总统卢拉,之前第一次上台的时候把巴西发展得很好,结果愣是没刚得过金融街那群洋枪队,导致几乎所有重要的国家资产都被美国控股了。这些年巴西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把他急得第二次竞选总统,上台之后也很头疼,因为资产私有化之后,再想收归国有就很难了。卢拉现在的要求,已经降低到“让巴西人不饿肚子”这样的程度,听起来实在令人唏嘘。
同样的例子还有阿根廷、委内瑞拉和乌克兰,那么多血淋淋的例子在前,我们不得不始终保持警惕,决不能掉以轻心,一切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都必须实实在在为国家利益和人民服务,金融自然也不例外。
这招化解之后,老美能使出的最后一招是科技战。
美国发起的“科技战”,我们是怎么打赢的?总有一些脑子不太好的人到处问“为什么不把月球土壤借给美国一起研究”?“为什么不帮美国接回那2个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
美国早在2011年就颁布《沃尔夫条款》,禁止中方参与国际空间站的活动,单方面切断中美太空合作的所有渠道。他们先把事情做绝,我们为啥要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这些年来,老美为了遏制东大的科技发展,联合西方盟友在航空航天发动机、高精度机床与高端制造设备、半导体及芯片技术等领域,各种卡脖子。多年来的封锁围堵,逼得我们科技行业不得不“自己动手”,不断攻克难关。尤其是在芯片封锁上,国家花了大力气对相关行业进行扶持,才实现了破局。
以前是想买买不到,现在是美国让卖了,我们也不买,不但不买,还要断你的原料货源。你不是限制半导体和芯片出口吗?
我们就用三招进行强力反制:
一是原则上不允许镓、锗、锑、超硬材料和石墨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
二是进行长臂管理,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想要在这些领域,做中美“中间商”,进行原料倒卖的,都要受到严厉制裁和法律追责;
三是主动减少对美国芯片的进口,要求在2027年之前慢慢淘汰,中方网络通信设备中的所有美国芯片,尽快停止采购,完全与美芯脱钩。
老美以为离开了他的芯片,我们就活不下去了,殊不知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以上4大阴招都被巧妙化解,我们在之后的掰手腕状态中也会更有自信和底气。
为什么我们能那么快做出正确应对呢?
一来是厚积薄发,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开始腾飞了;
二来,漫长的历史给了我们宝贵的教材案例,其中最好的大体老师就是苏联。
比如在意识形态渗透上,苏联给了我们最生动的参考教训。
美国是怎么从内部攻破苏联堡垒的?早在1958年,老美就主动迈出了价值输出的第一步。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想得可美了,核心策略就是“用苏联人来管苏联。最终实现和平演变”,其实就是搞价值渗透。这就跟英国在航海时代,到处在殖民地进行分而治之那样,总是从内部攻破堡垒,该说不说这俩货不愧是亲父子啊!
那时候美苏还在冷战对峙呢,艾森豪威尔就主动向莫斯科方面提议:要不咱俩搞一场大学生交流吧?政军和经济不好动,教育还不能动一动吗?否则僵在这也不是个事儿啊。
美方把条件开得足足的:你派1万个大学生过来,美国这边会帮你好好栽培,这钱全部由我们来掏!如果苏联你愿意,我也派1万人过去学习,不用你掏钱!
看看这财大气粗的架势,可以说是很有诚意了,具体是什么诚意呢?当然是洗脑要从娃娃抓起的诚意啊!老美很信民主和自由那套,觉得这可是全世界最美妙、最先进的第一真理,不管东方西方都要来学习,然后再把真正的文明带向全世界。用艾森豪威尔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相信终有一天,这批学到了东西的年轻人会真正执掌苏联”。
这一招真狠啊,果然到了80年代的时候,当年那批交换生中有个叫做“亚历山大·雅科夫利夫”的人,曾经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过,回国之后一路摸爬滚当上主管意识形态的宣传部话事人。
他上任之后干了哪些好事呢?
先是在主流报刊上发文章,言辞激烈批评大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然后又提拔了许多自由派人士进入关键宣传岗位。
这批所谓的‘自由派’放宽了苏联此前多年坚持的媒体管控措施,引进了英国广播公司、美国之音、日本NHK、德国之声等电台节目,大肆宣传西方所谓的民主观。之后,雅科夫利夫和他的班底又提出一系列民主多党制的改革,还有开放自由经济的建议,这不就是西方鼓吹的那一套吗?
自从他点燃这把火,所谓的“开放运动”就在苏联内部迅速蔓延开来,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这股风被吹得极旺,苏共内部意识形态出现严重分歧,亲西亲美路线快速成型,也埋下了东欧剧变的引火线。而作为推动这股思潮的关键人物之一,雅科夫利夫被外界成为“开放运动之父”。
最致命的是,他还是戈尔巴乔夫最信任的“影子和替身”,是内阁智囊团中的大脑,这对搭档只用短短6年的西化改革,就完全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成果,执政69年之久的苏共丢掉了政权,统一的共和国最后分崩离析,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因此,很多人都把他们视为苏联的“掘墓人”。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