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澳媒:讨好美国并不能拯救东南亚出口

参考消息 · 2025-7-9 13:34:49
参考消息网7月9日报道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7月4日刊登文章《讨好特朗普并不能拯救东南亚出口》,作者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林吾(音)。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新关税运动中,东盟已成为受打击最严重的目标。多个成员国尽管作出重大让步,但仍面临严厉的贸易惩罚。
印尼表示,从2025年4月开始,把从美国的进口额逐步提高到190亿美元。泰国表示,愿意降低美国玉米的进口关税,并扩大对美国的天然气采购。
柬埔寨承诺,将把19类美国产品的进口关税从高达35%降至5%。尽管柬埔寨作出上述提议,但在第二轮贸易谈判后,美国仍维持对柬埔寨出口产品征收49%的关税。
这些交易定义了特朗普贸易外交的交换属性。他不仅把关税作为经济工具,而且作为政治控制手段。依赖出口的经济体面临着一个艰难选择——要么先购买美国商品,要么就面临被排除在外的风险。
但这样的花钱讨好几乎不会带来任何确定性。
即使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也不能幸免。在正式联盟和先进供应链的加持下,日本和韩国仍面临着美国新的审查。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内,韩国、日本和加拿大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妥协,以避免被全面征收关税。但现在,他们又成为华盛顿审视的目标。6月中旬,华盛顿突然对韩国出口的家电征收50%的关税。7月1日,特朗普威胁要将对日本的关税从30%提高到35%。这应该被视为对其他国家的一种警示。
越南政府高调的姿态缓解了关税压力,但并没有消除这种压力。7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将把对越南商品的关税从46%降至20%,同时维持40%的转口贸易税率。作为交换,越南将把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降至零。虽然这暂时让河内免于遭受最严酷的结果,但这也证实,即使是重大让步,也不会带来同等回报,更无法因此得到保护。政治善意无法带来持久效果,未来也不可预测。
这种事态发展凸显依赖双边交易而非多边体系的结构性风险,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安全联盟或制度保障作为缓冲的国家而言。
东南亚国家面向美国的交易是被动的、高价值的,目的是避免受到惩罚,而不是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这种让步缺乏互惠互利。
东盟的战略凝聚力岌岌可危。每个国家都在单独谈判并作出各自的让步,偶尔还会有相互冲突的目标。由此产生的分裂可能削弱东盟的影响力,并诱惑外部大国与其中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这可能破坏地区团结。尽管如此,东盟仍可以发挥规范作用,制定指导成员国进行双边谈判的原则。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都旨在保护该地区免受强制性贸易策略的影响,并促进一体化。与华盛顿的临时协议有破坏这些框架的风险。东盟国家需要拿出有效利用框架资源的政治意愿。
东盟国家的国内压力加剧了这一挑战。各国政府正在推出刺激计划,以缓冲国内经济压力。印尼宣布提供13亿美元的现金补贴和大米补贴。泰国承诺投入48亿美元用于刺激旅游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马来西亚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而越南正在考虑将增值税的减税措施延长至今年6月。这些努力旨在维持国内需求,但可能会给公共财政带来压力。
尽管如此,东南亚的治国之道已经变得更加复杂。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采取对冲策略,投资于经济多样化,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但是,如果没有地区团结和制度支持,即使是灵活的、正在改革的中等强国也会很脆弱。
东南亚国家的政策变得更加灵活,而它所面临的国际秩序也变得更加注重交易性。(编译/潘晓燕)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参考消息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