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一旦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现有五常里哪国最可能让位?这可不是空谈。美俄罕见意见一致,把目光对准了一个老牌欧洲国家。外交场里从来没有感情,只有利益交换。今天,就来看看这场五常座椅的“挤压战”,背后藏着什么硬逻辑。
印度“入常”老路越走越远
印度不是第一次申请入常。早在2005年,就联手日本、德国和巴西,组成了有名的“G4国家联盟”,向联合国提交扩容常任理事国的提案。那时候,美国还在犹豫,中国表态冷淡,俄罗斯模棱两可。这场动议,连安理会议程都没进。
时间来到2008年,印度经济增速全球第二,总理在多个国际场合直接呼吁改革联合国,理由很清楚:一个代表全球治理的机构,不能没有13亿人口的大国。日本当时也同调,德国和巴西帮腔。结局还是一样,提案未果。
这条路几乎变成印度“年年喊、年年冷场”的例行节目。就连2021年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时,印度也在会议期间高调宣传改革,结果又被中国一票否决。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改革需广泛共识,不能操之过急。
真实情况并不复杂。印度在联合国有分量,GDP和人口撑得起门面,维和部队贡献也排名前列,理论上具备“入常”资格。问题是入常不是靠资格,而是靠游戏规则。而这个游戏规则,恰恰是五常说了算。
五个国家里,一个反对就直接拉黑。这套“一票否决制”,让安理会改革成为国际外交中最难推动的机制。即便印度背后有G4国家支持,也难撼动五强结构。更何况日本与中国长期对立,德国与俄罗斯关系紧张,内部联盟本身就不稳。
有意思的是,美国曾在2017年对印度表示支持。特朗普访问时公开提到“印度理应在国际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一度被解读为“美印联手敲门”。可到联合国场合,话锋一转,美国又强调“必须达成一致,任何更改需五常协商”。
印度理解这个局势,也知道单凭实力远远不够。于是变换策略——不再光靠外交喊话,而是用“实力+影响力”双线推进。一方面靠人口、科技、军力证明自己有存在价值,一方面通过区域合作、援助外交拉票。
从这些年来的操作看,印度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换打法。它明白靠正面攻坚难以撼动五常,只能逐步“挤空间”。而最近的一步棋,正是借着国际舆论,把“踢掉一国”的话题摆上台面。
谁要出局?表面没人提,暗地风声却已四起。
五常地位不动如山?英国位置开始松动
联合国成立时,五个常任理事国是战胜国。那时英国是殖民帝国,管着全球大半个海洋。如今,日不落早已沉落,经济全球排名跌出前五,军事预算捉襟见肘,影响力缩到欧洲角落。
这么一个国家,凭什么还在五常里坐着?这句话,不只印度想问,连美俄也在盘算。
美国表面上支持英国,背地里早就不把它当战略核心。从脱欧开始,英国对全球政策的参与度就一路下滑。拜登政府多次跳过伦敦,直接和欧盟沟通,连G7发言权都明显边缘化。换句话说,英国如今只是“历史席位”。
俄罗斯对英国的敌意就更不用说。从乌克兰战争到北约东扩,伦敦屡次在国际场合扮演反俄急先锋。莫斯科不但没忘记苏联解体的苦,还牢牢记得英国在制裁清单上总是排第一。对俄罗斯而言,英国“掉队”并非坏事。
而印度的存在,刚好能填上这个“空位”。在人口、经济、国际合作方面,印度早已把英国甩在身后。唯一缺的是“历史权利”,这也是五常制度最棘手的壁垒。现在如果有国家愿意主动“让位”或被推动出局,印度立刻补位。
俄罗斯也开始释放信号。在与印度的多边会议中,多次提到“印度作为负责任大国,有资格拥有更高国际地位”。虽然没明说“支持入常”,但搭配上“改革安理会”这样的关键词,就足够耐人寻味。
更重要的是,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在绝大多数问题上对立的国家,竟然在“让印度进、让英国走”这个议题上出现了一致。这种罕见默契不是出于情感,而是出于利益。对美来说,可以拉拢印度抗衡中国;对俄来说,可以削弱西方阵营内的凝聚力。
一旦这种共识形成,英国就不再是安全席位。联合国机制虽然不允许“投票踢人”,但若其地位逐渐边缘化,国际事务影响力被削,最终也可能成为“名存实亡”的常任国。这种软性“出局”,并非没有先例。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未必会被明说踢出安理会,但很可能先从话语体系上被架空。从五常“意见核心”变成“象征意义”,对印度来说,就是实质性胜利。
英国席位最危险?从胜利者到边缘者的尴尬转身
五常之一的英国,一直以“战胜国”的资格在联合国安理会占据一席之地。但这个资格放在今天来看,多少有些过时了。历史上的荣耀固然重要,可现实的影响力才是座位保不保得住的决定性因素。
回顾英国如今的国际地位,很难说配得上“常任理事国”的头衔。脱欧之后,英国从欧盟退出,失去了最大经济联盟中的战略位置。经济增长放缓,军力投送能力缩减,外交影响力也远不如从前。曾经依赖英联邦维持的“软实力”,在新兴国家兴起之后变得边缘。
更要命的是,它在联合国体系中除了保留一票否决权外,实际话语权不断缩水。英军在海外维和行动中的参与度下降,全球安全事务上的发言被美法压制,和中国、俄罗斯的外交对话也缺乏实质影响。站在五常圈里,英国更像是个陪衬,不像美国有领导力,不如俄罗斯敢对抗,不像法国自成体系。
很多人不禁要问——既然印度要进,谁该出?比起美国的不可撼动、中国的地区主导地位、俄罗斯的“反西方阵营”标签和法国的外交独立性,英国的存在似乎最不具不可替代性。
其实国际舆论早就开始质疑英国的“资格”。在一项针对联合国改革的国际学术论坛上,有学者直言:“五常代表的应是全球五个力量中心,而不是五个曾经的胜利者。”当今的力量对比已经完全不同于上世纪中叶,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亚洲的声音越来越大,而英国还在吃二战胜利的老本,这确实不太合理。
英国国内的政坛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一些政客主张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依附强者保住现有地位;也有人希望以“脱欧后新独立国家”的身份拓展与中东、东南亚的经济合作,重新定位。但无论哪条路,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国际舞台上,英国在掉队。
当然,也不是没有反击的空间。英国毕竟还有核武器,是联合国预算的重要贡献方,还是“情报五眼联盟”核心成员。这些因素加起来,足以支撑其目前的五常地位。但它能不能在未来几十年保住这张牌,还得看整体国家战略的更新和外交主动性的恢复。
要想不被踢出局,就得证明自己还有价值。可惜过去几年里,英国更多在忙着“保住自家生意”,而不是在联合国扩张影响。更要命的是,它在非洲、亚洲的外交布局早已被中美抢走,连法兰西都搞得比它热络。
如果说国际舞台是个大型牌局,五常是最顶级的贵宾席,那英国现在的位置就像一个靠边的贵宾,虽然还在,但手里的牌已经没那么好用了。
印度要进圈,谁让位最合逻辑?这问题虽然没人敢明说,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伦敦,也并不让人意外。
联合国改革难以推进,印度的机会在哪里?
说到底,印度要入常,绕不过的是联合国改革这道坎。改革说了几十年,动一动都难,问题出在哪?答案很简单——现有五常谁也不想自己失权。
联合国宪章规定,任何关于安理会结构的修改,不光要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还得五常全部点头。这就意味着,一旦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说“不”,整套改革方案就作废。这个“否决权”,是五常保住地位的底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年,联合国改革文件起草了一堆,却从没真正落地实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算盘,美国说支持改革,其实是想让自己的朋友进圈;中国表面支持发展中国家声音,实则防止地区对手崛起;俄罗斯重视“多极化”,但也怕新成员分掉自己的影响力。
而印度想入局,就得在这套错综复杂的博弈中找到突破口。
印度与巴西、日本、德国组成的G4虽然曾被看轻,但在当前全球权力重新配置的背景下,又焕发了活力。特别是非洲国家也在要求自己的代表被纳入安理会,让“增员”成为更具广泛支持的改革目标。
印度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全球南方代表”身份得到了非洲、东盟、中东等不少国家的认可。通过这一身份,印度能够在大会上争取更多票数支持其入常。
但必须明确,哪怕全世界都支持,五常不同意也是白搭。特别是中国的立场,仍是印度最大障碍。中国在多次表态中强调,安理会改革必须“实现更大地区平衡”,而不是“人为制造冲突”。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不欢迎区域内直接对手获得永久否决权。
正因为如此,印度近年在对华战略上更显强硬。边境摩擦、经贸竞争、科技限制,无不体现印度要摆脱对中国的“潜在从属地位”,在国际上站成“另一种亚洲声音”。
换句话说,联合国改革是门多方下注的生意,每一票都可能是筹码,每一次表态都含有交易成分。印度不是没希望,而是这条路注定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正因如此,“谁让位”这个问题看似遥远,却迟早会摆上桌面。英国是最容易被点名的那个,法国虽有独立底气,但也必须面对改革压力。
印度想拿一席,不一定非得等别人下牌桌。更现实的方案是“增员不减席”,即新增常任理事国,但不撤现有五常。但这种方案又会引发新的问题——否决权怎么分配?新来的有没有同等权力?如果没有,那是否算真正的“常任”?如果有,老成员是否同意?
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但趋势已经显现。联合国不改,是死局;改了,就必须触动核心利益。而谁能守住,谁得让步,谁能新上牌桌,印度正在逼近答案。只不过,这张牌什么时候发、怎么发,还得靠时间和格局来揭晓。
世界不缺想坐上牌桌的人,缺的是敢把椅子挪一挪的动静。现在动静来了,谁站着谁坐下,风声已经传开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