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发生在江西临川一中。当地规定每送一个学生去清华北大,政府给学校奖励五十万,班主任还能拿三万奖金。今年有三个学生考了683分,本来能上清北,结果却选了上海交大和浙大的专业。学校一下子少了150万奖励,班主任气得在家长群里骂他们白眼狼,还说"来生不见"。
班级群里有22人,群名叫“清北合作群”。看起来学校从一开始就盯着清北名额,好像学生就是用来完成指标的工具。这三个学生选了人工智能和临床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就业前景确实不错。上海交大AI毕业生平均年薪三十八万七,浙大图灵班六成人去了硅谷。清华土木工程反而有三分之一学生转行互联网。
有人爆料说临川一中以前扣押过学生档案,逼他们填规定志愿。今年这三个学生算是顶住压力自己做主了。张雪峰之前说过,有些重点中学把清北率当招牌,搞宣传就像卖房子。现在看来这不只是宣传,背后还有奖金激励和政绩需求。
教育局通报说批评教育了老师。但网友觉得处罚太轻,骂学生怎么就没事了呢?分数是学生自己考的,人生路也该自己选。老师把奖金和学生选择挂钩,本身就有问题。现在事情闹大了,老师发脾气,学生坚持己见,学校少了钱,网上吵成一片。
上交大AI专业确实赚钱,但也有风险。如果行业波动大,薪资会不会下降?选专业不能只看钱,还要考虑兴趣和发展空间。这三个学生可能经过深思熟虑,也可能只是跟风热门。但重要的是他们有选择的权力。
学校拿清北名额当目标没问题,但如果为此压制学生意愿就不对了。钱和名次不该成为教育唯一标准。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情况?像这样的学校操作是不是普遍现象?现在没人敢说清楚。
教育局的处理方式值得商榷。老师骂人属于职业失范,应该严肃处理。但通报简单批评一下就算完,等于放纵这种行为。以后遇到类似事件,如何防止老师情绪失控?
学生家长群里出现这种争吵,反映出家校关系紧张。家长该支持孩子选择还是配合学校?孩子成绩好就能随意干预志愿吗?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制度来约束。
网络上的评论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学生应该感恩学校培养,另一派说人生自己负责。但很少有人讨论制度漏洞。为什么地方财政要这样奖励?学校到底靠什么吸引优秀生源?
临川一中往年有没有因为学生不填清北被处罚?扣档案这种事真实存在吗?如果有证据,应该彻查追责。但现在这些都成了谜团,网友只能猜测。
张雪峰说的产业化链条确实存在。名校录取率影响招生广告,进而影响学校声誉和资源获取。这种利益链不打破,类似矛盾还会发生。但怎么改?谁来改?
学生填志愿时,学校到底给了多大压力?有没有公开透明的指导?很多人填志愿都听家长或老师的,自己根本不清楚专业细节。这说明志愿填报教育严重缺失。
现在三个学生已经确定去向,风波暂时平息。但问题没解决,下届学生还会面临同样处境。教育变成数字游戏,谁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这种事不该是个案。每个学生都该有自主选择权。学校和地方该反思如何平衡利益和个人发展。但眼下能做的,可能只能靠舆论监督。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