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河南5万多个600分考生挤破头抢211名额,终于明白今年高考最残酷真相:不是孩子不够拼,而是那张曾经的金字准考证正在褪色。
2025年高考放榜后,浙江特控线飙到592分,河南600分人数突破5.2万,曾经稳进211的分数现在连省内重点都可能摸不着边。
赋分制把分数游戏彻底变了味。
同样考590分,去年可能是全省前8000名,今年排到1万5千名开外。
延边大学去年在河南理科录取排位4.6万名,今年5.2万600分考生里垫底的直接出局。
更讽刺的是大连海事大学去年爆冷555分录取,今年620分的考生反而不一定有胆量填报。
企业早就不看学历标签下菜碟了。
深圳19岁编程少年靠极客大赛直通大厂offer,武汉专科生选对计算机专业拿下25万年薪,比工地搬砖的土木名校生赚得还多。
某公司HR内部邮件被爆出:“名校水硕不如实操强的专科生”。
当211毕业生和三本学生同场竞聘产品经理时,胜负手是实习作品集而非毕业证书。
十年河东河西的专业选择更扎心。
网友“工程人老李”超一本线50分读土木,现在每天在工地监工。
当年被他嘲笑分数低的同学,如今在互联网大厂带团队。
今年云南某考生660分挤进电子科大人工智能专业,隔壁652分冲金融的考生还在等补录。
指挥棒转向的速度比家长转身更快。
强基计划把竞赛生直接送进清北实验室,深圳技术大学录取线超半数211,华为订单班专科生起薪碾压普通一本。
北京某重点高中开始给高一学生配置职业测评师,西城家长见面会聊的不再是提分班,而是“孩子搞机器人比赛能加多少综评分数”。
那些凌晨陪读的咖啡,那些上万块的押题卷,最后在录取系统里可能就值0.5个排位差。
但真正决定孩子十年后站在哪的,终究不是录取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徽,而是他有没有在十八岁就看清:当600分变成新的起跑线,真正的赛道早就在卷面之外铺开。
这场高考指挥棒的变形记里,最该被赋分的不该只是成绩单上的数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