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茅台光环下的3段困境,鲜为人知的历史阴影

茅友号 · 2025-7-13 19:48:00
提起茅台,人们更多想到的是「酒王」的光环,但是翻看历史,发现其实曾几度灰暗。就比如......
外销酒的商标突围

早期的外销茅台酒并没有单独的商标,而是和内销茅台酒共用建厂之初注册的「金轮牌」。在上世纪50年代,受国际冷战思维的影响,欧美对商标中的五星和齿轮元素比较敏感,并由此波及到了茅台酒在海外市场的销量。
为了解决出口的困境,茅台酒厂决定采用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献酒」图案作为原型,设计出一套既能淡化政治色彩,又兼具传统文化的新商标。1958年,「飞天牌」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了。
借助敦煌艺术在世界上的深远影响力,新形象一经推出,便迅速帮茅台酒打开了国际市场。同年的8月,新商标就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进行了注册,只是名称略有改动,称为「飞仙牌」。
有意思的是,贵州的董酒、习酒等酒厂也曾借用过「飞天牌」一段时间。此外,文革期间「飞天牌」曾经一度改为「葵花牌」,但又在1975年改了回来。
1.jpeg
中国酒文化城茅台馆展陈的商标档案
评酒会曾名落第五

历史上,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等名酒都曾有过各自的辉煌,大家是「千帆竞发、奋楫争先」,于是在1963年的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茅台竟然直接从第一跌到了第五。
于是,之后便有了那句著名的「这个人把茅台评下去的,派他去把茅台的质量搞上去」。这个后来被派去茅台的人,就是当时评酒会的专家组组长周恒刚,他参与主持的「茅台试点」,在中国白酒行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jpeg
中国酒文化城名酒世界馆展陈的评酒会资料*
险遭四次经营危机

别看今天的茅台是日进斗金,但在1962年至1977年间曾连续16年亏损。直到第一代掌门人周高廉任厂长,推行经济责任制后才扭亏为盈。
80年代末期,白酒市场极度疲软,茅台酒滞销严重。据说,当年一些媒体上冒出了「茅台酒开始摆地摊了」、「茅台酒上门推销」等报道。
到了1998年,彼时的茅台尚依赖于计划经济的销售体制,结果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干了大半年时间却只完成了全年销售计划的30%,茅台的销售体系也就是在此背景下创立的。从此,掌门人也成了销售员,在各地的白酒研讨会、订货会上,无论是遇到消费者还是经销商,有机会都会上去敬一杯茅台酒。
最近的一次危机是发生在2013年,受「三公消费」等政策的影响,53度飞天茅台曾一度跌破了指导价,当时每卖出一瓶,经销商还要倒贴100元甚至更多。
3.jpeg
中国酒文化城名酒世界馆展陈的厂史简介
怎么样,意外吗?
*因为拍摄的第二届酒评会资料照片丢失,文中采用了第五届资料照片顶替。在此向各位读者致歉!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茅友号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