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志愿,有点看不懂了。
盐城师范,历史类投档线634分!这是什么概念?华东师范大学,一所985,提前批的分数线是632分。一个普通师范院校,就这样把名校甩在了身后。
为什么会这样?
定向师范生嘛。毕业直接给编制,去县城中学当老师。这个吸引力,现在看来,比“985”三个字的分量重多了。学生和家长用分数做出的选择,直接又现实。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一所“双非”院校,去年的录取位次是12000多名,今年的分数线直接飙到657分,录取位次冲到了1100名以内。这所学校的特殊性在于,它为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培养信息安全人才。说白了,毕业后的去向很明确。稳定!
就业的压力,已经从大学毕业那一天,提前到了填报志愿的这一刻。这根本不是什么“爆冷”,这是一种趋势。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饭碗,比一个四年后虚无缥缈的“名校光环”,值钱。
上海海关学院,也是一个例子。每年毕业生进入海关系统的比例是90%。这个数字摆出来,什么学校牌子,什么校园文化,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分数线水涨船高,理所当然。
大家都在抢铁饭碗,或者说,是通往铁饭碗的“入场券”。
警官学院的分数线,直逼650分。一个高三学生的话很直接:“去清北读个冷门专业,出来说不定要送外卖。去个二本警校,毕业就能穿上警服,当警察。”话糙,但理不糙。生存是第一位的。
当名校的光环无法直接兑换成房租押金的时候,它的价值就要被重新评估了。小镇做题家们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以前可能是为了走出小镇,去大城市,进大公司。现在,目标好像变了。一个能保证在县城有份体面工作,能买得起两室一厅的“编制”,成了无数人的终点站。
分数线是最诚实的。
吉林大学,堂堂985,提前批居然出现了576分的录取分数。为什么这么低?因为专业是“核工程与核技术”,还是定向的。毕业后要去核工业系统工作。很多人一听,就犹豫了。
内蒙古有位考生,分数够得上北大的公共管理专业,但他没填。他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
还有江西那三个高分考生,分数都过了清北线,结果呢?三个人抱团去了香港大学,读的是六年制的口腔医学。这个选择背后的算盘,打得也很清楚。医生,尤其是牙医,是一个高收入、稳定的职业。
大家都在回避不确定性。哲学、历史、文学这些传统文科专业,成了重灾区。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听上去很宏大。结果,好几个省份的文科招生计划,都没招满人。
学生们敬而远之。
什么叫现实?烟草局的岗位,报名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一个卷烟厂的操作工岗位,引来一堆硕士博士去竞争。这已经不是新闻了。985的文凭,在月薪八千还带编制的岗位面前,好像也没有那么香了。
家长群里的话题,早就从讨论哪个大学的学术氛围好,变成了研究哪个省的公务员招考目录限制什么专业。教育的价值观,在经济和就业的压力下,被彻底改变了。
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自己也说,他们学校的文科毕业生,超过六成最后都去考公务员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从最顶尖的学府里走出来的学生,也一样在求稳。
生活是具体的,不是飘在天上的概念。
高校的分数线,出现了倒挂。一些“双非”院校,因为能提供一份确定的未来,录取分数线超过了那些名声在外的985、211的冷门专业。这种倒挂,揭开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大学的品牌溢价,正在失效。
当下的选择,决定了四年后的出路。与其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现在就抓住一个确定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编制”。
大学的招生办,是不是也该看看这些数据?专业设置如果还是老一套,不跟着市场的需求走,那明年的分数线,可能还会出现更多让人看不懂的情况。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