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消息,2025年7月12日,在“空军一号”狭仄的机舱里,特朗普面对记者的追问,一改往日对华强硬的姿态,突然抛出“可能访问中国”的表述。这耐人寻味的“可能”二字,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外界对中美关系走向的新一轮猜测——当这位曾挥舞关税大棒的政治人物开始展现访华热切期待,背后究竟是何盘算?
回溯至2017年,特朗普首次对华挥舞关税镰刀,掀起了中美贸易争端的巨浪。而如今,经过数轮艰难谈判,美国虽在2025年展现出大幅降低对华关税的姿态,却仍执意保留最初加征的部分额度。这顽固的保留项,无声地宣告着美国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并未真正松动。 经济牌面上的拉锯,深刻映照着战略博弈的本质。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的急切并非无迹可寻。当年竞选时,他曾向选民夸下海口——上台后百日之内必访中国以“重置”中美关系。如今期限早已成为过去时,他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中方并未因其口头上的示好而软化立场。贸易冲突由美方挑起,其解决方案也只能由美方亲手奉上。诚意不足的隔空喊话,终究敲不开北京的大门。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若特朗普真踏上中国土地,他的国务卿鲁比奥能否同行? 这位在议员时期就屡屡触碰中国核心利益、挑动台湾问题的政客,至今仍在中国依法制裁的名单之上。特朗普明知如此却仍选择鲁比奥执掌外交,其释放的战略信号不言而喻——对华强硬底色未变,当下的“温和”更像是一种战术迂回。
特朗普(资料图)
面对特朗普“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中国在贸易上公平”的溢美之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7月9日的记者会上,以十二字真言淡然回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十二个汉字背后,是中国对中美互动逻辑的清醒界定:任何双边关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平等与诚意的基础之上。
另有记者提问:美国政府7月8日宣布,美国将开始限制中国公民及其他所谓“外国对手”在美国购买农田,理由是出于国家安全考量。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表示,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剥夺特定国家机构和公民购买土地和房产的权利,是典型的歧视性做法,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最终也将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我们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将经贸投资问题政治化。”
鲁比奥(资料图)
美国政治人物似乎陷入一种认知困境:一面期望维系其所谓的优越地位,甚至不惜通过无理限制中国公民购地等歧视性政策(如7月8日美方新政)来制造隔阂;另一面又故作姿态寻求沟通。这种既要霸道又要对话的矛盾逻辑,在特朗普“可能访华”的试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走秀,而非基于尊重的真诚对话。
中美关系的僵局,从来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方向性问题。特朗普的“可能”访华与中方的十二字箴言,在2025年仲夏形成鲜明对比。历史反复印证:唯有放下零和博弈的执念,真正以“相互尊重”校准航向,“和平共处”铺就道路,“合作共赢”界定终点,太平洋两岸的巨轮才能避开暗礁,驶向真正稳固的未来。 这场大国关系的重塑,考验的从来不是言辞的艺术,而是战略的诚意与历史的担当。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