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一所高中三名高分考生放弃清华北大录取机会,转而选择上海交大、复旦的热门专业如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引发班主任愤怒解散微信群。
这一事件赤裸裸暴露了教育功利化的扭曲,教师的强制干预侵犯了学生基本选择权。
支持学生理性决策,反对任何名义下的名校绑架。
新一代学生挣脱了唯名校论的枷锁,更看重专业前景与个人志趣。
这些考生基于职业规划与兴趣做出判断,并非任性,而是成熟的风险规避——冷门专业失业率高,热门赛道更能保障未来发展。
张雪峰曾强调,高考志愿应人岗匹配而非名校迷信,契合了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愤怒背后,清北录取率挂钩奖金与绩效的真相浮出水面。
法律明确保护学生自主权,教育部严禁干预志愿填报。
老师的言行已超出教育指导范畴,沦为私利驱动,忽视培养独立人格的本质。
此事折射更深层问题。
教育考核体系亟待改革,减少对名校人数的单一依赖。
社会应包容多元选择,而非将成绩与未来划等号。
网络热议中多数人支持学生,认为老师的威胁行为幼稚可笑。
教育者应是引路人,而非独裁者。
学生选专业没错,老师该反省了。
强扭的瓜不甜,人生路得自己走。
别让光环蒙蔽了理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冷静想想,谁真为你好?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